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别被期待捆绑,别让告白无声 ——《无声告白》读后有感

2022-04-03 18:33 作者:瀚海浥轻尘  | 我要投稿

      《无声告白》中的玛丽琳不想自己女儿重蹈覆辙,不想像她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内,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所以她会帮助女儿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

       莉迪亚成了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父母寄予的厚望实在太沉重:母亲盯着莉迪亚的学业,希望她完成自己未竟的成为医生的梦想,希望她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父亲盯着她的交际,希望她朋友多、合群,而父亲自己却没有朋友,因为种族问题备受歧视,童年经历也让他有心理阴影。成绩下滑、考驾照失败, 莉迪亚被包围在失望与耻辱的阴云之中 ,这疼痛太深切,仿佛连骨骼上都有淤青。

        面对杰克的诘问“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各种词句在她的脑袋里上下翻飞,像玻璃弹珠——医生、受欢迎、快乐——然后归于沉寂。 莉迪亚默然无语。他的眼神仿佛划开了她的皮肉,刺穿了她的内心。她不知道,一直以来,她被父母的期望裹挟着长大,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父母越是关注,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身上,最终会压垮瘦弱肩膀。雪花一片,一片,一片落在她身上,看到的人(哥哥内斯)离开了她,没看到的人还在人工降雪。

        父母过重的期待、哥哥内斯的离家求学和那通电话、杰克的冷言冷语(非有意)、退步的学业成绩、父亲出轨(虽说当时并没有,但两人太过亲密)、失败的驾照考试(这代表她无法驾车离开家,虽说可以再考)……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如何承受得了那么多?她走向死亡时如此平静,觉得周边黑暗不能被玷污。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不想要了,它们太沉重了。最终莉迪亚解脱了,她去了另一个世界。而父母却毫无察觉,甚至很长时间都不明白女儿为何会放弃生命?所以就有了本书封面的一句扣人心弦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未了心愿的工具。“她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是你的期待,给她镀上了金身”。 不要给孩子给予过多的期待,挥别错误的期待,告别不恰当的期待,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想去做的事,记住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让ta去实现,你自己都没有做到,你凭什么要严厉要求孩子帮你实现?事实上,父母并没有权利干涉孩子选择自由和他们梦想的权利。



     《无声告白》,为什么告白是无声的?

      莉迪亚的父母可以说是恩爱眷侣。他们自由恋爱,哪怕母亲反对,他们还是结婚了。但母亲为了追寻自己做医生的梦想,不辞而别。为什么父母相爱,却无法坦诚以待?母亲无法说出梦想让伴侣支持自己?这让一个家庭陷入阴影之中,父亲没办法填补母亲的空缺,照顾不了孩子们。当母亲回来时,孩子害怕悲剧重演,就把母亲的心愿当作自己的。这种虚假的和谐注定难以维持。

       莉迪亚父亲逃避问题,懦弱又自私。作为丈夫,他不支持妻子出去找工作,妻子无法对他说出梦想,这也不全是妻子的问题。作为父亲,他对孩子的关心极其有限,忽视内斯和汉娜,给了莉迪亚人际交往上的压力(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替代性期望)。他内心害怕妻子会后悔嫁给他,无法克服这种恐惧,无法安慰失去孩子的妻子,在女儿葬礼后,就迅速出轨了,和一个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女人。

        当初母亲本来默不作声离开家庭去追寻成为医生的梦想,可没想到怀了汉娜,被迫重返家庭。汉娜从小被父母忽视,就像一只老鼠偷偷藏起家人的小物件,独自检阅它们。她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人的微小变化,却改变不了。

       汉娜对父母,还有杰克对内斯,都是无声告白。如果告白是无声的,那告白的人是不信任自己,还是不信任对方呢?是担心自己对不起对方的期待,还是害怕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呢?

       答案因人而异。别被期待捆绑,别让告白无声。期待应该是温暖的,告白也是。

 


别被期待捆绑,别让告白无声 ——《无声告白》读后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