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性恶论》—以作恶欺凌取乐是生物基因本能并且成瘾

2022-07-22 12:55 作者:平安陕西  | 我要投稿

欺凌欲、暴虐欲、破坏欲和性欲、食欲一样刻在生物基因。

通过欺凌别人获得快感心理满足和更高的社会等级是铭刻在所有动物基因里的东西,这一过程本身就自带奖赏效应,甚至可以超越利益,并有可能成瘾



以动物为例,2017年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上的一个研究就发现,有19%的耗子会对攻击同类上瘾,它们在一个装置里,只需要按下杠杆,系统就会放出一只一脸懵逼的小耗子(别的品系),实验耗子就会把小耗子揍一顿,有些实验耗子甚至可以连揍20多只小耗子不带喘气。甚至在按下杠杆的时候给实验耗子一个足底电击,都无法阻挡某些耗子欺负同类的冲动。


简单来说,欺凌上瘾了,宁可承受惩罚也要欺凌别人。


所以你要说喜欢欺负人是什么心理,我觉得没什么心理,就是原始本能欺负别人就是快乐


人类是受生物本能驱使的,一是欺负人的本能,我们天生懂得捧高踩低;


另一个是同理心(共情)的本能,是的,共情也是本能,所以我们对自己认同的、喜爱的东西也会更富有爱心,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


这二者在跷跷板的两端,一个高另一个就会低。


例如目前神经科学就发现一对在社交行为中作用相反的神经递质——催产素(oxytocin)和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二者都源于掌管生物本能的脑区下丘脑,前者可以增加亲社会行为,提高共情能力和亲近感,同时减少攻击性;后者则会降低对陌生人的好感,并增加攻击性行为。在社交行为中,二者始终维持着动态平衡,某些情况下互相拮抗(好了这段科普其实没什么卵用)。有文章综述了以往的研究,总结了校园霸凌者人具备的典型人格特质,首先第一点就是冷酷无情(callous-unemotional),然后是精神病倾向(psychopathic tendencies),雄性特质(endorsement of masculine traits),品行不端(conduct problem),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traits ),容易感到朋辈压力(susceptibility to peer pressure),更高的自尊心,更高的社会等级,以及容易焦虑和抑郁。


就校园霸凌而言,你可能会觉得孩子都是小天使,怎么会冷酷无情呢?哪怕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很简单,在霸凌者看来,被欺负的孩子——


“他和我们不一样”


在心理上把对方开除同类,是抛去愧疚和同理心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被欺负的孩子,可能家庭更穷、可能身体有缺陷、甚至可能长得过于好看,甚至可能是某一天的一件小事(如不小心尿裤子在身上)...总之,就是在某方面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因为不一样,所以不会共情,更难感同身受,欺负别人的时候也很少觉得不忍心。


我们的生物本能决定了我们天生只对同类共情,就好像开头提到的那个耗子揍同类的实验,其实尽管都是耗子,品系并不一样,欺负人的耗子是白色的(CD1),而被欺负的耗子是黑色的(C57),如果都换成同品系的耗子,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鼓励家长过度鼓励孩子的个性···比如儿子想穿裙子上学,他可能只是觉得裙子好看,你一想嗯应该鼓励孩子个性,让他从小懂得男女平等,得,你的孩子在学校社会性死亡了。


(当然了,有的死孩子特别爱欺负人,尽管你家孩子和别的孩子没啥不同,但这些孩子他们有招,通过挑刺、造谣、取外号,把你的孩子“开除同类”。)


职场霸凌也是如此,上司觉得自己是高社会地位(higher social status)的人,和低社会地位的人(比如你)不是同类人,不会和你共情,自然也不会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只剩下欺压你的纯粹快乐。


关于人们对自己不认同的人会降低共情,有一个实验可以说明。


2006年在Nature上刊载了伦敦大学学院的一篇研究,研究者招募了男女各16名志愿者,参与一个经济游戏,并给每个人配一个搭档。


在游戏开始后,搭档就会搞事情,做出参与者喜欢或者讨厌的举止。


接下来,参与者接受核磁共振扫描大脑,并在同时观看自己的搭档接受电击的场景。


当讨人喜欢的搭档被电击时,男性和女性在疼痛相关的大脑区域(额叶和前扣带回皮层)中都表现出与共情相关的激活。


当看到令人讨厌的搭档承受痛苦时,这些与共情相关的脑区在女性中依然活跃,但是在男性中几乎没反应;相反,奖励相关区域(伏隔核)的激活增加。这就意味着,至少对大多数男性来说(可能在少部分女性中也成立),如果讨厌/不认同一个人,看见对方痛苦不仅不会难过,甚至还感到是一种奖赏,非常快乐!

《性恶论》—以作恶欺凌取乐是生物基因本能并且成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