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尼采的随想杂谈

2022-11-05 10:11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说明:近期读了一些尼采,对这位人物有了不少新认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联想、感受,以下就以尼采为主线,将几篇文字杂糅拼凑在一起,也许会有些凌乱,请读者多多担待。



1、尼采的扎心语录


其一


人生是你目前所过、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每一样痛苦、欢乐、念头和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都会再度重现,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月夜、同样的枯树、同样的蜘蛛,同样的这个时刻以及同样的我。存在的永恒沙漏不断反复转动,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罢了。

——《快乐的知识》



其二


“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缺乏意志,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命运背后都重复震响着一个更大的声音:“徒劳!”。。。有一片巨大的空白地段环绕着人;他不知道该怎样为自己正名,不知道该怎样解释自己、肯定自己,他为了没有解决他的存在意义这个难题而感到痛苦,他也为其他问题而感到痛苦,他基本上是一个患病的动物,可是他的问题并不在于痛苦本身,而在于对“为什么痛苦?”这类大声提问无从对答。人,这最勇敢、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他并不否认痛苦本身:他想要痛苦,他寻求痛苦,除非有谁给他指示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一种痛苦的目的。


是痛苦的无目的性而非痛苦本身,构成了长期压抑人类的灾难。


——《论道德的谱系》



*手上这本《论道德的谱系》是上大学时买的。最近偶然又从书架上抽出来重读,忽然之间,感觉自己似乎能读懂、读进去了。


当看到全书最后的这个段落,我震撼不已,这一节我反复读了好多遍。



2、“禁欲”的东西方差异



在尼采《论道德的谱系》这本书里,有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禁欲主义”,但通读全书,尤其是读到最后这个段落,这个词总让我感到别扭。


后来做了一些功课,发觉西方语言中的ascetic禁欲以及“禁欲主义”asceticism,和汉语中的“禁欲”、“禁欲主义”有着不小的指向偏差。


汉语中的“禁欲”侧重指性的方面,即使加上“主义”二字,无非也是以肉体为基础,强调对食色等外在本能欲望的克制,实际上,还是以“性”为核心指向。


但西方语言中的ascetic并不是这么简单。


ascetic来自一个希腊语形容词askētikos,它的本义是"laborious" ,汉语通常译为“辛劳的”。同时,ascetic也与另一个希腊语动词askein有关,意思是"to exercise" or "to work."不管词性如何,ascetic的最初所指,似乎都与“劳作”有关。(从原点就已经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异了)


ascetic这个单词后来的意味主要是指:对舒适、享受的主动规避和有意克制,同时,沉迷于精神、灵力方面的某种信仰、信条。


再往后,这个意味里常常会被认为暗示有“严厉的”、“艰苦的”等含义。

(*参考: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scetic)


发展到今天,ascetic这个词主要有这么两个层面的意义:


在最核心也是最常见的含以上,它强调为彼岸而舍弃此岸,即为实现精神层面的信仰目标而放弃物质层面的肉体享受。


在世俗的以及更宽泛的意义上,ascetic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可以是简单朴素的,也可以是很自律的,这些,都可以称之为ascetic。


由此可见,西方语言中的ascetic和汉语中的“禁欲”还是有不小的差异的。


与我们对“性”的强调不同,西方文化中的ascetic更侧重精神追求和自律。


当然,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里,这个“禁欲主义”的德语原形是什么?在德语中含义是否和英语有差异?尼采想使用这个语词指代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超出了我的认知领域。


因此,我在这里只是想做一个小提示。更多的内容,还是需要有心的读者自行探究。



3、尼采与提不起劲的莫拉维亚



原本九到十月,我写有一篇书评,但最终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发出来了。

抛开一些我不想发布的内容,这里倒是有一个“点”可以和尼采建立关联,因此,一并放置,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阅读。


在我放弃发布的这篇书评里,我想推荐的是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小说《注意》。


这本以日记、意识流方式撰写的小说,是除了《鄙视》之外,我最喜欢的莫拉维亚长篇之一。


书中有大概三个点非常打动我,其中一个来自这样一段话:



我一下下把她的衣袖捋到肘部,露出她白色、圆润而结实的前臂,上面盖着一层细细的棕色汗毛。忽然间,我回想到那些年我曾经多次想到,我再也不能得到爱情了,因为我只能去爱虚无,可是人怎么可能去爱虚无呢?我猛然间才明白我正坐在虚无的面前,芭芭就是虚无的化身,我受到诱惑并不是因为她的主动表示,而是因为她就是虚无。我本来可以去爱的也正是那个虚无,这个爱也应该是我一生中的第二次爱情。第一次爱情发生在我与她母亲之间,我曾经爱她的一切并且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事实上它们在后来又露出了它们的非真实性,于是我将自己的爱转到了虚无上,也就是说转到那些来我家的女孩子身上。然后我离开了虚无,而现在它又以更大的力量、更明确的外形出现在我的面前,它的化身就是芭芭,它的脸就是芭芭的脸,它就是芭芭。我感觉到我能够爱上她,因为她体现了存在于我的内心、围绕着我的那种虚无,我爱她的方式也将会像我当初爱科拉一样,因为在她母亲身上以前也体现出许多存在于我的内心、围绕着我的那些东西。但是芭芭所体现的这种虚无有其名字,我觉得更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而不是她的血肉之躯,而这个名字就是世人给像我和芭芭这样有亲属关系的男女之间所产生的爱情故事加的名称。



一个猛然间发觉自己已经无法再爱的中年男人,突然意识到,自己所爱的只是“虚无”,就如同尼采所说,自己的爱(作动词),只是“徒劳”!


整本《注意》,始终流露着一种颓丧的调调。这种调调表面来看,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打不起精神,是对一切妥协,放弃抵抗。


但本质上讲,我认为,这种调调并非简单的“消极”二字。


套用以前我谈字沙问题时援引他人的话来说——对“死”如此执着,也许是源自对“生”的过于认真。


假如让尼采来读莫拉维亚,也许他会说:扔掉你的小说,读一读《查拉图斯特拉》吧!



4、“压缩”与“人生五度目”



近期我回看了绿团综艺《榉写》的早期部分,看到天翼大佬发布的榉写第一回时间是在2015年的10月,距今居然已有六个年头了,实在让人再度感叹逝者如斯!想当年跟随大佬入坑绿团的时候,国内的粉丝还寥寥无几,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次重看过程中,早期的成员让我无比怀念——栗子、达尼、775、田大喜,还有我带司机的睡睡。。。


在2021年年末这个时间节点,再回看几年前的节目,看着当时的成员,心里想到她们后来出的各种各样的状况以及现在的境遇,我忽然想到尼采的一段话,那段话大意是说,假如我们能把所有人的毕生经历、情感做一个压缩,然后由一个人来感受和体会,那么这份浓缩了的酸甜苦辣咸,最终会让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呢?尼采的答案有点出乎我意料的阳光,他说那个人应该会感受到幸福,光明,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人道”(*我不确信我手上这个译本的准确性)。


我觉得如果有人作为亡灵推后来再来补档,可能就会有尼采的这种“压缩人生”的感受,但至于是不是会感到幸福,可能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在回看到米警官毕业那集《榉写》时,评论区置顶的总结评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其中有一句米谷的名言——“人生五度目”。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来这个人世间已经第五趟了,通过不断地轮回转shi,我早已看透了这世间的悲欢离合、纷争喧扰,因此,太多在别人眼里看来为“重”的事,在我眼里不过是一根鸿毛而已。(让我想起尼采笔下那个拿着沙漏的恶魔——扎心语录第一条的出处)


不少人比较绿团和紫团两个nanamin,至少,两个人离开时的洒脱还真是一样啊!



5、书籍推荐



最后我想再次(以前有提到)推荐一下牛津的这个系列丛书——《牛津通识读本》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这套书现在国内翻译过来的已经有很多了,按主题分成了几大系列。


最初接触这套书,看到一半中文、一半英文,加上篇幅都很短,就以为是很浅的介绍性书籍,但读过几本之后,我吃了一惊,这些丛书的作者文笔和思想都相当出众,于是挑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买了好多本。其中一本就是《尼采》。这本书对尼采的经历、思想,梳理得很清晰,一些评论讲得也非常好。虽然篇幅不大,但很值得一读。



*写于2021-12-27

阅读尼采的随想杂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