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星实践团

2023-02-24 17:01 作者:不想熬夜555  | 我要投稿

“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第一个足迹--红英汇流

       探访红色足迹、追寻党的记忆。为了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加强思想文化建设。1月22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成员在红旗渠进行了参观学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是我党为解决林县人民饮水问题,耗时近10年所建的伟大工程!其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认真学习了红旗渠的历史后,怀着敬畏的心,团队成员沿着红旗渠的脉络参观了红旗渠的标志性工程-红英汇流。红英汇流是红旗渠十大工程之一,红,是指红旗渠的干渠,其全长39.7公里,纵横交错、绵延不绝。站在渠边,可以看到无数支流延伸而出,灌溉万亩良田。英,是指英雄渠,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比红渠略小,两渠于各自的尽头交汇,交汇处即红英汇流处。汇流处两进一出的闸门,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其既美观合理,又新颖独特。站在红英汇流处,眺望远方绵延而来的渠干,我们对红旗渠的敬畏之心达到了顶点。

       “命今淅河高山流,千年万载庆丰收”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称:“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看着红旗渠周边的纪念碑文,团队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与敬仰。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第二个足迹--林州烈士陵园

       在河南省北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市-林州,许多革命英雄长眠于此,为缅怀先烈,追寻党的记忆,1月23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成员在林州烈士陵园进行了参观学习。

林州市烈士陵园位于林州市区东南、龙头山北侧,坐南朝北,依山就势、宏伟壮观、庄严肃穆在陵园内,共褒扬了5785名烈士,有抗美援朝一级英雄孙占元、二级英雄栗振林,英勇杀敌的王志昌,宁死不屈的李新福等烈士,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秦基伟、张爱萍、薄一波、张震、谷景生、李德生等分别为孙占元烈士题词纪念。



站在烈士陵园的大门外,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走进大门,便可以看到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的英雄纪念碑,其矗立于黑色花岗岩打造的台阶之上,阳光洒下,肃穆而庄严。在院内,团队成员参观了孙占元等烈士的纪念馆,馆中,游客们簇拥着烈士雕像,阅读着他们那一段段悲壮而伟大的经历。团队成员神色肃穆,默默缅怀着这些为革命付出自己生命的烈士们。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其为人民奉献一切的精神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抗美援朝一级英雄孙占元及其他为国家捐躯的英雄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我们每个青年缅怀先烈的最好方式。

 

 

“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第三个足迹--塘波村

塘波村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江东县委、县政府的诞生之地,为金华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追寻党的记忆,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建设,1月24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成员在塘波村进行了参观学习。

塘波村是革命老区,村内建有金萧英雄纪念馆、江东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廉政教育馆等展馆。江东县政府成立后,积极动员人民参加革命,发展武装力量,组织群众进行“三抗”(抗丁、抗粮、抗税),并粉碎了敌人的“五县”围剿;同时在发动垦荒生产运动、颁布利民经济政策、制定财政税收制度、普及民众教育、开展新闻宣传、保障军需供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为支持解放军南下、实现全国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塘波村的几个主要景点,印象最深的是江东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展馆内30块展板及6个军用品展示柜,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以及江东县革命斗争的战斗历程,展示了原江东县政府的由来、区域、组织机构、主要战役、文教、宣传、财政、接管浦江政权等历史资料。在革命旧物陈列展厅,团队成员看到了生产生活所用的革命旧物40余件,不禁追忆起先辈先烈艰苦的革命岁月,保持艰苦奋斗、廉洁为民的革命作风。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塘波村的历史,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激战肇峰山、晨袭墩头等战役。在革命先辈的勇敢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我们的军队打赢了这一次次的战役,推动了全国解放事业的进行。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第四个足迹--宣化烈士陵园

2023年1月25日上午,为了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烈士陵园进行调研学习,亲身感受革命先烈所走过的艰苦历程。

宣化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3月,是解放后为纪念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修建的纪念性公园,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宣化烈士陵园”六个大字。宣化区烈士陵园集纪念、游览、科普、教育于一园,庄严肃穆、绿树垂荫,曲径延绵。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河北宣化的人民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为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马相为、王登云、史国全三位烈士便是其中的代表,也是烈士纪念塔上铭刻着的名字。

走进烈士陵园,高高矗立在陵园中心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吸引住了团队成员的目光,这座足有15.31米高的纪念碑,由汉白玉雕铸而成,巍峨挺拔,庄严肃穆。四周景观错落有致,走上台阶,站在碑底向下俯瞰,整个陵园一览无余。近距离瞻仰碑文,团队成员的内心不禁为之震撼,心生敬畏。河北宣化,不知多少烈士英雄长眠于此,又不知多少宣化人战死他乡,有些烈士甚至没有名字,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时代的开拓者。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捧热土一捧魂”。在和平年代,我们致敬革命先烈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了努力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第五个足迹--刘光夏革命纪念馆

“红色”土地光夏村是伟大的革命烈士刘光夏的故乡,怀着对他的敬仰之心,2023年1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光夏村,在刘光夏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刘光夏是兴宁地方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武装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者。曾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学校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曾组织“九三”暴动,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创建了兴宁第一支革命武装。1930年3月25日,刘光夏率领红军五十团攻打国民党军据点时。由于种种原因战斗失败,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刘光夏受重伤,他宁受其死,不受其辱,从警卫员手里猛地拿过枪,对准自己的喉咙,扣下了扳机,壮烈牺牲,时年26岁。


怀着敬畏的心,团队成员走进了刘光夏革命纪念馆,其正中摆放一座刘光夏革命烈士的铜像,四周的墙上挂有刘光夏生平事迹和蓝胜青、陈锦华、罗屏汉、蔡梅祥、蓝亚梅等革命烈士的个人简介。两侧书写着“碧血尽洒铸丰碑,戎马一生为革命。”这是以刘光夏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战士一生最鲜明贴切的写照。除了纪念馆外,革命历史陈列馆、光夏小学等光夏村的爱国教育场所也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红色村”的建设,越来越多人来到光夏村,了解那些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烈士。

人应为心中的理想信念献身,刘光夏的革命奋斗精神一代代地流传在兴宁人的身上,也成为激励团队成员工作学习的磅礴动力。

“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第六个足迹--国民师范旧址

探访红色足迹,追寻党的记忆。怀着对党的光辉历史的向往与对革命先辈的敬意,2023年1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颗红星心向党”实践团成员在位于山西太原的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它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著名的活动基地之一。在国民革命时期,它我党宣传革命的阵地和联系青年的纽带,引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王世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受到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它又是抗战时期牺盟会的指挥中心所在,为创建山西新军奠定了基础,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著名抗日女英雄李林就是这里"军政训练班"女生连的学员。这里为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穿过充满质感的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充满青春气息的广场,侧边放置着牺盟会救亡图存的标语和大字报,广场前方是一排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建筑,是国民师范的教学楼旧址,现已被改造成纪念馆,陈列着旧时的物品与这所学校的历史。在馆内,团队成员们见到了很多历史的碎片,马列主义思想在这里传播,救亡图存运动在这里开展。展馆内既有《新青年》《申报》等当时的进步期刊,又有牺盟会所缴获的日本歪把子机枪等物资,这些无不诉说着这所学校的光辉历史。

青春伴随着理想,如秋日的微风,吹进了团队成员的心中,种下了火热的种子。

 

 

 

 

 

 

 

 

 

 

 

 

 

 

 

 

 

      

 

 

 

 

 


红星实践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