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虾王朝中兴的缩影——加拿大奇虾(Anomalocaris canadensis)
505百万年前的布尔吉斯页岩,是恐虾王朝在波托米阶灭绝事件之后又一次的兴起。而布尔吉斯页岩最有名的同时也是研究最透彻的射齿目动物,当之无愧属于加拿大奇虾(Anomalocaris canadensis,下文简称加奇或An. c)。

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加奇并没有所谓的1m的体长,因为加奇并没有大多数恐虾所具有的的尾叉,而且其附肢:胴长达到了惊人的1:2,故目前认可的最大加奇长度理论上是在70cm左右,这样的个体其前附肢长度能达到20cm多。

在今年下半年,加奇的形态再次得到修正。现在所呈现的加奇形象,应该是目前来看最为科学的复原形象了。该复原图由@ni075所绘制,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射齿目大佬完成的翻译。下面来逐一介绍加拿大奇虾的身体构造。

与其它奇虾亚目生物的体型类似,加拿大奇虾也是一种扁平状的生物。它的头部偏前方有一块近椭圆形(suboval)至圆形的背甲(dorsal carapace)以及两块扁椭圆形的左右头甲,它们由前侧倒“L”形的杆状结构相互连接,构成加奇头部有力的防御武装。由此观之,奇虾类并不是某些自媒体所传输的“大肉虫子”形象。在其头甲的后方则是一对带柄(stalk)的复眼(有人认为头甲处可能会有类似耙肢斯坦利冰河蟹的中眼,但是目前还不明确),复眼也是椭圆形的,而且比头甲要小上一圈。

在三块头甲包裹的下方,是奇虾的口锥(Oral cone)。与其他射齿目成员不同的是,奇虾的口锥呈现特殊的三放射型而非传统所认为的四放射型,外侧放射状排列的齿板也成就了“射齿目(Radiodonta)”这个名号。奇虾的放射齿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类型:大齿板近矩形,前侧一枚,后侧两枚,内侧为锯齿状结构,共同构成三放射的主体;中齿板排列在大齿板之间,一般是3-4枚;口锥的其余空隙由数目不定的小齿板所填充。

奇虾的躯干部分分为三节较短的“颈节”以及13节较为宽大的“主躯干节”。从横截面上来看,加拿大奇虾呈现腹侧较平缓的扁椭圆形,主躯干节背部每节都具有梳状鳃叶(所以请别再说奇虾呼吸考体表渗透了,人家可是有呼吸器官的)。俯视来看,奇虾主躯干节的3,4两节是躯干最宽的两节,向前和向后都存在收缩趋势,故可以很好体现流线型的体态。
加奇的躯干之上,便是其20对附肢。分为:前附肢(frontal appendage)1对,颈部叶片(short flap)3对,游动叶(body flap)13对以及尾叶(tail flap)3对。奇虾的尾扇(tail fan)由3对尾叶和躯干最后的一节扁平中央突组成,并没有射齿目常见的尾叉(furcae)。奇虾的13对游动叶与身体一并呈现中间宽前后窄的构型,单个游动叶为带弧度的三角状,前缘具有斜纹,可能是起到减少阻力的作用。奇虾游动叶在身体两侧排列时后侧的游动叶会搭在前侧游动叶之上。
不过,加拿大奇虾最出名的应该是前附肢,这也是加奇最早被发现的化石,甚至可以追溯到1892年奇虾的首次亮相。至此之后,加拿大奇虾前附肢研究也日臻完善。其前附肢共分为14节(柄节1节+螯节13节),前附肢截面呈现刀刃状。前附肢内叶(endite)为一长一短:奇数节较短,偶数节较长,在2-10节具有成对的辅助刺(auxiliary spines)。不过,与以前的复原不同的是,现在认为:第二节附肢内叶具有2对辅助刺,而不是3-10节那种的仅有1对。加奇前附肢的9-14节具有附肢背刺(dorsal spine),而且9,10节背刺较短,11-14节较长,加上奇虾前附肢螯节逐渐缩小,从而更加显出了加拿大奇虾前附肢端部的尖锐锋利。
以上是对2022年加拿大奇虾最新复原的描述,希望可以消除大部分人对于加奇的疑惑与误解。
最后感谢各位大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