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是最可笑的人(早恋面面观)

2023-05-20 14:54 作者:THEYYHY  | 我要投稿

注意:本文观点为中立,请不要误会我在大力支持和提倡早恋!我希望大家能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这些事,而不是一味地一刀切。


在中学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如今老师和教导主任对早恋如此地重视。一年前的一次会议,教导主任在室内体育馆的舞台上说道:“以后你们有谁早恋让我抓到的,我就把你们亮相给全校同学看。”从这可以看出学校对待早恋的如此“重视”和“严谨”。

一年前的一个周五,学校邀请了人民医院的医师给我们讲解青春期知识(男生女生分开两个会议室,事后我问过班里的女生,她们的主题是预防艾滋病,至于会不会跟早恋扯上关系我就不得而知了,估计也没人会把这种教育什么放在心上,顶多算看个笑话),其中便有讲到早恋的危害。开头说道:“学生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早恋’。”还配了一个极为夸张的特效。内容我并没有记住很多(谁愿意去记呢?),大概是早恋会影响学习,还说什么“想不影响学习绝对不可能”,又拿出几条我连听都不大听过的新闻悲剧(因为我很少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例如:“某地一男子与一高中女子早恋,偷尝禁果致女子宫外孕,后来女子手术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大大小小的故障……”还说会导致如“殉情”一类的事情发生,酿成更大的悲剧……说得天花乱坠。这新闻乍一听还真像那么回事,因为我在入学时老师发的那本初中生安全教育读本上就有见过类似的。结束后我回到家中,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一点:无巧不成事。也许人家就是碰了个巧呢?可能像这种做到“偷尝禁果”的案例本身不少,但碰巧有一两个出了事(未成年人出事的几率确实比成年人大),并且被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弄得人心惶惶,以为早恋都没好事。倒是没出事哪会让我们知道,可能媒体也浑然不知,就算知道,他们也不会随便去宣传两个人的爱情(谁没见过谈恋爱,又不会吸引眼球,谁闲得没事去宣传这些啊)。不过我想,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支撑自己的观点。

类似的巧事很多人都发生过,我当然也一样。以前的事肯定不如最近的事有说服力,就拿个最近的事情举例:因夏季来临,我家这边因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连续几天都在下阵暴雨,有次一星期周一至周四都在下雨(并专挑放学的时候,上学的时候不下),而我正好那几天都没带雨衣,所以在路上被淋了个落汤鸡,无奈之下只好打车回家,路费又叠了几十多块。周五我带了雨衣,可正好周五不下雨,所以我并没有把雨衣从学校拿回来。更巧的是,星期一早上上学又下雨了。这雨仿佛有意识,专挑我没带雨衣的时候下,之后就没怎么下过雨了。若按照他们的思维理解,倘若我连续十年每天都带雨衣,那岂不是要十年都不下雨?我知道这是巧合,我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可有些人不知道啊,他们就有可能把罪怪到我身上了!

光初中道德与法治就讲过太绝对的答案都是错的,而前文所提到的“早恋想不影响学习绝对不可能”不就是个大谬误吗?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给了个“十分合理”的理由——因为我们心智不成熟,很容易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爱情上,所以根本不可能不影响学习。

“心智不成熟”到目前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形容未成年人的通配符了,不就像孩子向父母要钱时,有些父母就用一句“家里穷”搪塞孩子一样吗?也许有些家庭是真的穷,但这样的就是单纯不想给。把心思全放在爱情,这是忠诚和真心的正常表现,最怕的是被爱的人不忠诚,爱的人没学会爱,而不是早恋。用他们的语气说:“因为未成年人普遍‘心智不成熟’,所以都很容易把忠诚放在第一位,从而直接的影响学习。”①要我说早恋的好与坏,我既承认它有坏处(即前文的天花乱坠),也不否认它有好处(下文会讲到),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一些相当极端的人士不但会否认早恋的所有好处,还会认为这是一种“陋习”“伤风败俗”:国内很多教师或涉及教育行业的人最典型的就是把早恋的好处憋着不说(可能他们也不知道或不承认这些好处),只讲坏处,这样大家就会认为早恋没有任何好处,他们的企图就会因此达到。虽然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我可以理解,因为今天的社会没有学历就很难有好的未来,他们也是从好的方向出发,希望我们多放些时间在学习上,这样才是对学生的负责任。这样做的初衷固然没错,但做的太过。真正的早恋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听人胡编乱造,我自己也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什么心思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究竟怎样才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恋爱呢?上大学了再谈?那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很简单:

不要轻易变初心。何谓初心?就是学习的理由和目标。从小父母就反复给我们灌输“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这样类似的话(到头来大都是父母对我们学习的关心胜过我们自己)。这“给自己学”即是初心。那又何谓变初心?如果你是一名男生,根据世俗观念来讲,男人要在未来给女人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家庭,初心就很容易变成“为女友而学”(如果这是一个愿意对女友负责任的男生)。在确认你所钟意的女生真的也对你忠诚并且你们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与可能之前一定不要变初心,如果后期万一遭遇失恋、异地等悲剧问题,那将会是很大的打击。那可能又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是这么个结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个老人,他家附近经常有一群小孩子在打闹,老人很讨厌他们打破了他宁静的生活,但老人并没有赶走他们,而是给了他们每人两块钱,说:“你们每天在这里玩,让我家变得很热闹,我觉得很好,这点钱算是我的一点谢意。”小孩子们甚是高兴。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小孩子们也就再也不来了,老人的目的便达到了。当老人给钱之前,小孩子们的目的是开心;当老人说给钱后,小孩子们的目的就变成了金钱;当老人不给钱了,他们也就没了兴趣,自然不会继续玩了。然而这对那些“心理强大者”和“早有预判者”就没啥用了。

倘若你是一名女生,那一定要记住三不:不拜金、不好吃懒做、不随便以身相许。拜金是女人的大忌,拜金的女人一心只为钱,有钱就要,没钱就甩,极端的可以为了钱而不知羞耻,那样的结果很可怕(虽说谈钱的女人风生水起,但这样的爱情已经失去了意义)。这似乎与“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有些许关联,“中华田园女权”也几乎同理可依。为什么不能好吃懒做?女人即使嫁了个好男人,也不能一辈子依靠男人(好不严肃的说,女生平均寿命比男生久)。最好是做到经济独立,男不依女,女不依男。为什么不能随便以身相许呢?女生一旦在“成功的恋爱”(即前文的“偷尝禁果”)中出了事(比如宫外孕、男友跑路等),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成年人当然也有可能出问题,但未成年人身体还是稍微脆弱,难以好转。当然,这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防渣男。渣男眼中,忠诚是丝毫不存在的。跟渣男在一起几乎不可能不受伤,尽管渣男被感化的案例也有极少数。对渣男献出感情有时真的还不如一把钻石锄②值得。“健康”就是不要有太多成年人的成分(金钱和性);“积极向上”就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带来好的影响。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是人,人的恋爱观自然对人适用。但未成年人的爱情大多以心为本,没有什么杂质,成年人的爱情大多以金钱和性为本,这点便是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换句话说,成年人的爱情和未成年人的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况且,早恋多多少少都会对学习有影响,但会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还得看你如何把控早恋与学习的关系了,说简单点: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恋爱的时候好好恋爱,两件事情不要相互穿插。出现“教育家”们指出的所谓“早恋的后果”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把两件事情混到一起,成了一滩浆糊,能有好结果吗?还有一点很重要,当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事情的结果往往就会偏向什么样,你既然生在充满“言论”的地方,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再说“殉情”,殉情即为爱而死,殉情是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的,未成年人的感情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细腻和敏感,殉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谁也不希望看到别人死,我也不想看到。只能说殉情不能作为不能早恋的理由,就同喝醉酒不能作为干坏事的理由一样,殉情会给双方父母带来悲痛,我希望的是和平相处和共同进步,而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说完了未成年人的立场,也大致说下作为家长(有些地方可能会有点侧重“教育家”的观念)的立场。做父母的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这一点无可非议。更有甚者抱有极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心里只想着让孩子一心学习,不允许他有七情六欲,意图让他成为一个无情的学习机器,这样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也有些家长是为了孩子着想,尤女儿家庭甚多,因为女生在爱情中(其实各个方面也一样)很容易出事,也是最难挽回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对女儿的关心和保护会更多,为她挡住坏人和无能的人。我不会随意评判这样合情合理的事。家长会否认早恋得来的小男/女朋友,大都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话虽没错,但他们似乎忘了:他们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小孩子,任何一个优秀的男生女生曾经都是一个小孩子。他们的想法自然能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人能预知未来,谁能保证他未来是不是个优秀的人呢,能不能照顾好这个家呢,而且未成年怀孕还有很大的几率出问题,老师家长们也是怕孩子早早就大了肚子。这种事的社会接受度不是很可观——有老师和家长的百般阻挠(有打骂的,有强拆的……),才让无辜的早恋变得人人皆恨。我对早恋并不抱有任何反对态度,但也不提倡;早孕我也不反对,但从人身安全方面着想,女方最早也要到18岁(你非要比这更早我也管不着,但前提是生了孩子你养得起)。很多事情只要把控得好都是可以兼容的。好的爱情是双方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消耗,更不是一起摆烂。

更有趣的是,直到如今(2023年4月10日),学校竟又开了早恋主题班会,由于班主任把PPT开了自动放映,里面写的事件我压根就没咋看清,只记得有一个大概是:一对初中生情侣谈恋爱被老师发现,老师将他们一顿训斥,最后相约卧轨自杀……我回到家立即上网查询了资料,在北方网教育频道找到一个大致一样的案件——2002年的北京初中生“情侣”相拥卧轨自杀(后来我找班主任要到了原来的PPT,PPT上的那件事来源于《京华时报》2011年01月15日,但人物地点都是一样的)。我大致研究了下,得到三个点——其一,年代久远,放到现在几乎没人信(只针对学校里的同学来说);其二,“情侣”二字的双引号表示不承认他们的情侣关系(不让早恋肯定不承认啦);其三,发生事故的原因是教师的不当干预(估计那对男女心灵可能也很脆弱一时间承受不住)。我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得出一个重大的结论——早恋的不良后果绝大部分都是教师和家长的不当干预、男女双方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或者失恋、异地等重大转折变故所致,如果能一路顺风发展下去,大概率会有正面效果。(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你真的向老师和家长们反馈投诉的话,他们大概率会回答“如果我们不管,后果会比这更严重”之类自命清高的话。毕竟这世上没有哪个统治阶级会觉得自己有错,美国都干得出来的恶心事,难道我泱泱华夏就没有一个人能干得出类似的吗?)可怜这一代学生终究还是上一代的学习机器。

这次班会还提到了很多的事件,譬如说:“失恋少年自杀,体内鲜血流出一半”,“高中生情陷三角恋酿惨剧少年争女友1死1伤”,像这样的事别说未成年,四十岁的人都有可能干出来。这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本和末本该是恋和早,却被学校刻意反着解读,这样的问题不用多讲,正跟上文的“殉情”类似,解决办法就是提高抗挫折能力,或者碰碰运气不要让坏事发生。我也失恋过,但我不会随便拿生命开玩笑,当然,我不是抗挫折能力有多优秀,而是在我眼里任何事情都不重要,大不了这辈子再也不谈恋爱了(不过这点你们可不要学我啊,你们的人生路还长着呢,提升抗挫折能力才是关键,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爱情这东西从来都没有过年龄限制,也不该被限制)。

拿他们说的一句比喻的话:“果子熟了才好吃,人也是一样。”的确适用于大部分人,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据个人口味而言(比如黄瓜和苦瓜),我爱吃生的那就是生的好吃。想起一位某音大佬说的:“有粉丝问我这芒果没熟怎么吃,我们吃的就是这个酸味,因为这时候核小,沾点辣子更香。”生芒果虽然酸溜溜的,但开胃。或早或晚,或生或熟,都是依个人口味而言。果子是树的孩子,交往的是雄蕊和雌蕊,等到开花时,雄蕊和雌蕊也就差不多成熟了。

有人说,花季是美好的,但不是收获的季节。因为怀孕还要十个月。只有人记得花季不收获,却没人记得花季要传粉。而这花粉不就是从雄蕊来的吗?这又有点像当学生的视力损伤,人们只会把责任推给电子设备(俗称玩手机玩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元凶正是他们所推崇与忽视的——学习压力和用眼过度。能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东西多了去了,又与爱情多大关系?不让早恋的原因说白了其实并不复杂,归根结底其实是:几十年前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教育家一系列的“政策”(想想企业的老板压榨员工,你就能大致体会到是什么感觉了)。还记得有位老师跟我说:“只要是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的话,不要影响学习,早恋也没什么不好的。”这也许是我见过在这方面唯一一位意见中肯客观的老师了,不过咱的政策依然是简单粗暴一刀切(没有人不喜欢偷懒)。

至于为何现代人会对早恋产生如此的误解,我得到以下结论:恋爱的学生一般都是学渣偏多,或者说大都是学渣才会去恋爱,所以往往大部分恋爱的学生先前就成绩差,或者存在一系列问题,才导致人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刻板印象——亲眼所见,亦非真实。就好比网络上流传的一个传说,广电总局规定青春校园剧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然而事实是青春校园剧大都是改编自小说,这种小说在当时很流行不成功的剧情,跟广电总局没关系。有时候传言会传得让你不得不信,即使它真的不存在。可也不得不说,因为某些原因,早恋想发展起来真的很难,这对苦命情侣又会有谁来关心呢?

也有人说:“恋爱不仅表现为双方互相爱慕、理解,有极大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准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建立家庭、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要真正处理好这一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生活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是很难做到的。”这句话确实没错。但这句话中的“恋爱”更加侧重的是成年人间的恋爱,未成年人也许没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但情感是一定可以有的,成熟并不是看年龄多大,而是看能担起多大的责任,能承担的责任上限越多越重,便越是成熟。责任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并不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一样轻松。建立家庭、养育子女、赡养老人这些责任等到长大后有能力了自然就会背负到你身上,爱情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并不完全是责任本身,而是责任形成的一个条件,难不成我想吃饭难道还要我自己会做饭吗?小时候确实不需要,长大你就要会了,父母不能养你一辈子(父母不让早恋的原因或许就是不愿多承担一份责任)。

至于“教育家”们所说的“危害”,看看我的诗歌就明了了,如果不是因为早恋,我的诗歌风格也不至于发生这么大的改变。我家人也说过像“等你长大了你就会觉得现在的你很可笑”之类的陈词滥调(倘若以后真的和他们所说的那样觉得自己可笑,九成是巴纳姆③、皮格马利翁④或俄狄浦斯效应⑤所致),仿佛自己真能控制孩子的未来,到底也只是说空话,压根不像是教育,更像是诅咒罢了。倘她未接受我,我却仍旧不依不挠追求,等到长大后不再爱她,放弃爱她,也许会有那么一点耻笑当时的我,做了半个青春的舔狗;若真在了一起,以后定不会觉得可笑,年少的爱虽是无知,却也是最纯洁,至少比某些见钱眼开的干净得多(照我这颜值,有好结局的概率应该也能比“教育家”眼中“没有危害的早恋”稍微高些)。倒是“教育家”的有色眼镜害它被蒙上一层不可告人的面纱,自己乔装成好人,反倒打一耙,顺带贬损了成年人,当是很完美了。事实上,摘下成年人的有色眼镜,往往比某些理论强得多(不过有一点该承认,如果真的遭遇了失恋等特殊情况,再把“教育家”们研究多年的“只有危害论”套进去会更好)。

网络上还存在一些言论,如:反对早恋的老师都是早恋过的前辈。这样的说法无疑是片面的。就这句话讲,有一些疑点:一,照理“早恋”应当能将人的成绩拉到极低,不可能当得上老师或教育家(类似幸存者偏差);二,不知道他的结果是什么,“早恋”和普通恋爱一样,都有三种结局,成功、异地、失败,成功的这样说可能是心有顾虑(恋爱本就有风险),或者自私,异地和失败的这样说情有可原;三,如果是坏结局,为什么一定要归咎到“早恋”上,而不是其他的原因。支持这句话的人可能是侥幸当上了老师,或者在教育制度熏陶下害怕早恋的学生。话说为什么外国人不反对早恋呢,只有中国人一早恋就到处是毛病,难道“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多的不必说,一句话总结:早恋没问题,但要注意场合,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卿卿我我的地方,要谈就去校外,去公园和游乐场,那才是情侣的容身之处(但小心无良媒体曝光);提高心理素质,尽量减少万一发生意外所带来的伤害,避免自己的心态被破坏;学习和恋爱不要混到一起;划清交往的界限,分清友情和爱情,不与恋人外的异性做出格的事;恋爱的同时不忘努力学习,为以后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础,同时博得家长的信任,不然“地下恋爱”会让你很难受。无奈大多数人未成年时期变化多端(如转学、搬家、升学等),恋人很多时候会因此被拆散,没有结果,这种事只能凭运气,目前很难有效解决。

也许在这里你已经知道谁是最可笑的人了(或许可笑的是妄想改变“教育家”的我),凡是打着所谓“教育”旗号对早恋及其学生加以迫害者,都应该灭亡!我能做的,也就只有阻止国家进一步走向“家长化”了。真希望有一天,未成年人也有权利光明正大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处处都有枷锁。人啊,只有懂得如何去爱,才会真正去爱。

二〇二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二〇二三年五月二十日修订

二〇二三年六月三十日二次修订

 

※作者既不是反对派也不是绝对支持派,而是中立派,反对的是无脑一刀切的人。

①“某音小学生”例外,因为他们心智极端不成熟或者成熟过度(或称熟透)抑或是极度悲观。他们足以被称为“未成年人中的特例”,一般的未成年人是不能随便与他们相提并论的。对于这类人来讲,几乎是没有什么忠诚可言。因为抖音小学生的典型表现为厌世、厌学、悲观、极端等玩世不恭的态度,既然已经不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可能相信异性吗?说不定都被“欺骗”不少次了。

②在Minecraft中,木头是最基础的材料,钻石是最宝贵的材料,钻石锄和木锄只有耐久的一点差别,没有神力。所以又作:钻石锄是天大的浪费(或称终极奉献)。

③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④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即对人们的期望值越高,他们的表现就越好。

⑤俄狄浦斯效应指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以至于最后预言成真。

 

参考资料:

未成年恋爱 —— 维基百科 – 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初中生“情侣”相拥卧轨自杀身亡 —— 北方网

心理学故事丨孩子,你在为谁而玩? —— 知乎


谁是最可笑的人(早恋面面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