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流行的某滤镜特效的爱欲经济学分析

我们最近经常可以在朋友圈,亦或是媒体平台中看到类似的滤镜特效,它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什么?这意味着什么?又为何会如此流行?下面将会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它几乎完全应用于面部,放大了以鼻尖为中心的周围区域,或以嘴唇、口为中心的口周,甚至连带着整个下颌骨区域及相关部位都被放大了。不论是以鼻尖为中心还是以嘴唇、口为中心,额头都被压缩了。它向我们展现了如此这般的面孔,但是如果面孔只是面孔,没有任何符号学意义,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靠颜值吃饭”了,显然现实中的面孔充满了符号学意义,简而言之:当你看到一张脸,你是如何知道这是你的母亲,而非母亲的面孔,更非面孔本身。我在这里将面孔的符号学意义视为主体的一部分,不是我一定要这样做,而是大家都这样做,事实如此。
那么,我们会对如此这般的面孔作何理解,是何意义?自古便有流俗的相面之术,根据面孔的要素对人加以预测和分类,如眉毛、鼻梁、额头、嘴唇等等。某种意义上,在这里我们所做的与相面无异,无非也是根据诸多要素进行预测、分析主体。根据流俗的面孔要素,如果额头代表智慧,眼睛代表洞察,鼻子代表金钱,嘴唇代表欲望与享乐,那么将自己的面孔变化为如此这般意味着:主体想要减少智慧、洞察,增加金钱、欲望与享乐。或者说,增加金钱、欲望与享乐的前提,恰恰是减少智慧与洞察,只有对某些事实不思考、漠视,才能日进斗金、纵情享乐。这种滤镜特效的流行意味着:很多喜欢使用这种滤镜特效者无意地想要日进斗金、纵情享乐,这恰恰契合了现代资本主义对主体的掌控与愚化。以短视频平台为核心的流量资本横行的今天,即便短视频被竞争者称为“互联网猪食”,很多人仍然甘之如饴,大吃特吃——嘴唇、口周早已经放大了,如今流行的滤镜特效不过是从这种生产关系的盐碱地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诸多毒草罢了,这是逻辑上的必然,仅在时间中展现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导致了如此流行的滤镜特效。教育机器从不告诉学生何为现实,利用臣民化的学术与教育建制批量生产仆从,等时候到了就驱赶进厂,无论是所谓的互联网“高科技”厂还是体力劳动的电子厂,从被掌控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稍微能自制的只有自己的思维了,也难逃愚化——金钱、爱欲、享乐的诱惑,日进斗金、纵情享乐的前提恰恰是甘愿自愚,人们从来不愚蠢,只是自甘愚蠢。自愚化的主体反而更容易被掌控,甚至跌落回动物的生存状态。
昭然若是,随着大众对短视频的享乐,乃至人类的享乐本身成为诸多生产关系中主要的一个,掌控进一步加强了,愚化变为了甘愿自愚,只为了纵情享乐,缓解劳动的产物被占有后的枯燥与抑郁,美其名曰“充电”,由此形成了统治的闭环。试图摆脱这一切,要从生产关系下手,自己劳动的劳动产物必须由自己把控,或者让他者劳动的劳动产物必须由他自己把控,只有这一种思路可以根治劳动的产物被占有后的枯燥与抑郁,由此不再纵情享乐,拒绝自愚,脱离掌控和统治,抵达自制与自治。根据这种思路,具体的方法已经有很多了,例如未明子之工益、劳动法咨询与帮助,这不仅是救助他人,也是自救,更是救助人类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