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绿皮书》:身份逆转,温情不变

2019-03-02 12:35 作者:孤独の观测者01  | 我要投稿

作为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获得者,有关《绿皮书》的争议之声大概是近几届最激烈的一次了。有的人觉得它获奖太过政治正确,有的人觉得它不够资格领奖,甚至连黑人观众都不待见它.....

不过,在看完《绿皮书》之后,这种颇具争议的表现,似乎就是片中谢利这个角色前期的经历再现:既得不到白人群体的尊重,又在黑人同胞中间得不到认可和支援。

要说《绿皮书》最有趣的地方,便是角色身份的反套路化。大部分关于种族话题的电影中,白人角色的身份地位总是相对高贵些,而黑人角色也总是有着“出身贫穷街区”这类设定。但在《绿皮书》中,两者的身份完全被反转了。身为黑人的谢利,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是个备受欢迎的钢琴家,而身为白人的托尼,则出身于小街区,在餐厅做着勉强能养家糊口的工作。这种反套路的身份逆转,给本片带来了不少笑点:像是谢利教托尼如何“有文化的”写信撩妹,或者谢利面对炸鸡时的“真香”表现.......可以说,《绿皮书》的这次尝试,还是很有新意的。

也正是因为身份的逆转,谢利这个角色的塑造才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如果他只是一个单纯尖酸刻薄,有点高冷的艺术家形象,或许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谢利这一角色身上的复杂性,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想:作为一个天才,他并不因为钱财而举办美国南方的巡演之旅,而是抱着莫大的勇气,想要用音乐来证明黑人的地位;作为一个社会上流人士,他内心中却是满满的脆弱,孤独与无助,甚至对黑人文化都不甚了解;而作为一个黑人,就像前面所说,他在两方群体中都得不到认同,这也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可以说,如果谢利没有遇到托尼这么一个损友,那么他或许真的会逐渐崩溃吧。正因为托尼身上自带的市井气息,耍贫嘴炮,再加上直来直去的性格,才救赎了谢利,让谢利认清了自我。两人从最初的互怼,到逐渐理解对方,再到最后谢利的反抗和酒吧里演奏而(从黑人同胞那里)得到的认同,这对跨种族的好友,最终在那个歧视观念颇深的年代,成就了一段值得佳话的友谊。

《绿皮书》之所以能够获得奥斯卡认可,身份逆转的尝试是一方面,谢利和托尼的真挚友谊是一方面,而本片对黑白群体之间的固有印象的打破,或许才是真正被看重的地方。就像片中出现的两组白人警察,前者恶意找茬,充满了不尊重;而后者却又能在大雪天帮助主角组修车,顺带说上一句“圣诞快乐”......恶人和善人总是共存的,上流人士和平民百姓也能成为朋友,既然如此,那么黑白群体之间那刻板的歧视,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可以说,《绿皮书》在剧情和立意上可能并不是那么出彩,但凭借反套路的角色设定和戏剧冲突带来的笑点,让这段“公路上的友谊”变得温情治愈,抛开所有的争论,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最后还是要表白一下维果·莫特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的演技,真的是实力派演出,阿里能拿最佳男配也是实至名归了!

所以说当年的人皇阿拉贡,是怎么变成现在啃炸鸡的托尼的(笑)


《绿皮书》:身份逆转,温情不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