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稳定与和解——凡华体系下的世界(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章 第六节 西欧的民主主义问题和鲁尔危机
让我们再次回到巴黎和会后。
我们之前讲过中欧左右派之间的剧烈冲突和俄国内战。


西欧不存在上面这些情况,民主制度在西方有着更深的根基,
因此,主要的社会结构更加健全,并享有民众更多的支持。
并且,西方列强是战争的胜利者,进一步注定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但,绝不是因为这样好的环境就没有遇到任何问题。
问题
英国的主要问题就是长期的失业问题。
战后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繁荣,但在1920年海军军备竞赛,经济危机开始出现。
到1921年3月,已经有200多万人失业,到20年代仍在继续。
因此,英国的经济问题从1920年就开始,而不是从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
数百万家庭要靠国家救济来维持生活,整整一代人都是在没有就业机会的环境中成长的。
最后,失业者情绪低落,依赖失业救济,对前途不抱有任何希望。
经济上的问题逐渐影响政治。
当时工人因为希望摆脱困境而渐渐转向工党,自由党逐渐衰落。
因而,英国政界两极分化:有产阶级拥护保守党,无产阶级支持工党,中产阶级则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当个墙头草。
每个政党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保守党提倡贸易保护主义,自由党提倡自由贸易,工党提倡资本课税和重工业国有化。
最终的结果,鲍德温领导的保守党和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交替组阁,但改变不大。


法国也不太好,但比英国稍微好一点:战后法国收回了萨尔和阿尔萨斯-洛林,加强了法国的经济。
在战后的5年里,法国由主要建立在右派党基础上的”民族集团“内阁统治。特别是普恩加来,他决心要德国人赔偿重建所需费用。

鲁尔危机
法国在不到50年的时间就遭到了德国的两次入侵,所以,法国不愿将其安全交给没有权威的国际联盟,开始向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结盟。
法国于1920年9月、1921年、1924年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结盟,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反徳的。
同时为了防止其他战败国修改和约,法国又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组成“小协约国”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秩序。
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上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但德国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还赔款疯狂印钱)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
到1922年末,德国未能及时还款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
赔款委员会内部也产生分歧,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法国与比利时要求占领鲁尔区来胁迫德国还款。
1922年12月,随着德国未能兑现当时所应赔付的木材,赔款委员会宣布德国违约,但英美坐视不管。
这些实诚到瞎了眼的英国人还是在推己及人。他们总是认为德国不遵守在《凡尔赛条约》中所做的承诺是因为(德国人)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它。……而我们则相信如果没有为履行和约付出过一丝努力的德国总是在试着摆脱她的义务,那就是因为她直到现在也没有承认被打败。……我们可以确定的另外一点是德国这个国家只有在必要的冲击下才会服服帖帖的遵守诺言。——普恩加来
1923年1月,法国与比利时的军队占领鲁尔。


消极抵抗
德国:我不反抗,但我什么都不干
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

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

1923年9月上台的施特雷泽曼最终叫停了罢工并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施特雷泽曼是战后德国首位懂得善用凡尔赛和约赋予德国的地缘政治优势的领袖,也是唯一一个懂得如此的民主领袖。——基辛格《大外交》
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一些针对魏玛共和国的未遂政变(某胡子的暴动)。
1923年10月,亚琛的分离主义分子更是宣布成立莱茵共和国。
这就是鲁尔危机。
对于德国的“消极抵抗”,法国则加大力度,从而使鲁尔危机更加深化。
德国的经济危机得到了同情。英美向法德施压,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由于法郎的币值也在下跌,法国经济非常容易受到来自英美的压力。
既然双方都没有得到好处,而且又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要求,那就坐下来谈吧。

于是,双方最后进行妥协,并且都由于经济原因向英美借债。
道威斯计划
为了解决困局和让德国继续赔偿,赔款委员会任命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道威斯主持计划,希望寻求让各方同意的方案。

4月8日,道威斯委员会向赔委会提交并公布了它们的报告。
7月16日,讨论道威斯计划的伦敦会议开幕。

8月16日,通过了最后议定书。
8月30日,德国帝国银行脱离政府而独立,并采用一套新的马克货币。
9月1日,柏林将按道威斯计划执行第一批偿付。
虽然德国经济复苏,能够迅速赔款,但不久后又见困乏,难以长久维持赔偿。结果,美国在1929年改用扬格计划来帮助德国。

洛迦诺公约
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
法国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并且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也令法国紧张(1922苏徳拉帕洛条约)。德国也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
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齐聚瑞士洛迦诺。

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包括:
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
德、比、法、意、英《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
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
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
此公约非常成功,可见1926年,德国被允许加入国联并成为第六个常任理事国。
《洛迦诺公约》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伯伦表达了那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公约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之间的真正的分界线’”

但《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并没有完全消除法国人的戒心。(可能真被德国打怕了)
在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倡议下,共计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到1933年总计63个国家承认这个条约)。


虽然公约只依靠世界舆论的压力,但这么多的国家签署,足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缓和。
从1928年开始,法国开始沿着法德边境大规模修筑工事,这个工事的修建一直持续到1940年。
这就是马奇诺防线。

20世纪20年代末期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认为欧洲终于恢复到正常状态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就像在19世纪时那样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吗?
to be continued。。。。。。

史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关注

加入本群,有《共产党宣言》等学习资料,人才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