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试炼】一代人:新浪潮下的我们
第一章
我总听长者讲故事,小时候走在巷子里蹬着玩具自行车,小区里的老人寂寞地拉着二胡,咿咿呀呀地和着音响,我喜欢观察积累了年岁的人和事,这些都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真实。
时间过去得很快。我还记得我小学时候辣条只卖五毛钱,包装没有多高级,现在想起来,回忆都是被投递的邮件,存进我的记忆中去,只适合拿出来静赏。
有朋友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你说时间在2012年会不会就已经停止了,现在的我们是生活在平行世界的我们。”
我倒是希望这句话是真理,这样我就能用一辈子活两次,在两个世界中。
我很享受快节奏,就像老者喜欢在躺椅中晒太阳数时间,我承认我能很快地跟上发展的节奏,如果有力量去挥动新浪潮的旗帜,我绝对是最先举手的那一个。快节奏代表高效率,尽管这也代表着很紧张。
仔细一想,我经历得也没有很多,那么多年依旧是一张白纸,只能说明人是否沉淀或者变坏都跟时间没有太大关系,一代人成为什么样的一代人,最多跟环境和心境有关系。我又更倾向于唯心,你坚持的如果不会变,那么一切也就都不变。
浪潮之下,你也可以巍然不动如磐石。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又回到那个小区,依旧还能见到老者在拉二胡,我很欣赏一成不变的人,这样的不变不是固执,而是淡然。
自然我不是这类人,我安慰自己我还年轻,又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种个人选择。
第二章
俗话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样子。
也许总结来说,我们这一代95后还是有共性的,比如在互联网下,我们擅长用微博记录自己零碎的心情,把真心话埋在电子世界里生根发芽。
我们又似乎很敏感脆弱,长者时常评论我们这一代,说这一代人太挑剔太细腻了,反而什么都不容易有,很多网络账号针对这一点开始给观众灌鸡汤,我偶而也会感叹一下,也许随缘更好呢?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但我相信人都应该有梦,就像一代人就该追梦。
很多人都说00后怎样,其实95后大概算是传统和反叛的分界,现在的我们去看00后,也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一代人。后来的都是浪花,但并不代表我们老去,每一朵海浪都有存在的意义。
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也是这么实践的。
第三章
95后很喜欢谈星座。也有的95后相对务实,想赚钱想工作。
我也很喜欢神秘学,甚至相信人能互相感应彼此。哪怕从辩证法来讲,我们也能通过一件事展开千丝万缕的联想,什么东西都不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我更倾向于活出自我,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曾经确立过自身存在的意义。从前人们希望自己活着,今天我们希望活得更好,生活不需要苟且,必须要有诗和远方。
什么是浪潮呢?前仆后继,汹涌不息,浪花和泡沫都不是虚幻的。
我更愿意承认自己也同样是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们有自己的时代印记,无需被定义。我也不羡慕比我年轻的孩子,我有我的认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地。
我跟我朋友说,以后老了要是攒了钱,我们一起开一家民宿,她和我描摹梦想,我觉得很有温度。你瞧,以前几代人也许不曾期盼的,我们会着手实现。我们承上启下了。我调侃她说,梦想就是养老,倚靠青山绿水做隐士。她回答说对,我的梦就是养老。
我们因为共性而群居,也因为反叛而独行。谁说95后老了呢?
第四章
总有东西是哪一代人都听说过的。
就像《阿飞正传》。每年九月都有一大群人怀念leslie。我也是其中一个,跟我一起追leslie的有很多初中生,我偶尔和他们通信交流,成为他们的朋友,我无异于干涉后起之秀的生活, 但我想,界限也不必太分明,95、00、甚至学前儿童,人们总是在探索宇宙,历史的车轮总会前进。
原来有那么多人也喜欢leslie。我很庆幸能拥有这么一批朋友。他们把我当姐姐。
我一直记得我有个笔友,她跟我聊天时我觉得她甚至是成年人,我问起她的年龄,她说,我初中。
现在的初中生都那么强吗?也许后浪很强没有错,她比我当初的意志更坚定,对我说一定要考上央美,我学习累的时候她跟我打电话,给我听她新弹的钢琴。
是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
我忽然觉得我比她少了点鲜活,但我没有放弃探索。
就像凯鲁亚克一样,我们都在路上。
哪一代人都在路上。
我相信我们没有终点,终点也意味着下一站的开始。
第五章
很多视频标题是《看过这几样的暴露了年龄》。胡说。00后也看小马宝莉。04年也喜欢飞天小女警。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接受自己的职业会不会培养出一群更有个性的孩子。但对我而言我不希望我影响太多的人。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己这一代被超越,我觉得理应进步,理应如此。
但我们也不该被划分。我们生来自由。
我不介意走在路上被叫阿姨,我本身老气横秋,走出去满脸严肃地塞着耳机听歌,对路人爱答不理,只有小孩子那一声阿姨把我从幻想拉到现实,感受周围的人文关怀。
其实阿姨又怎么样呢?按照辈分,我也确实比小孩儿要大。
老了就行,心年轻。我也不必要装着年轻。
我更相信我身上有进步的印记,有鲜明的对比,成为不可遗忘的背景之一。浪潮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绽放,你、我、他。
其实无需羡慕其他人的生活,我们始终活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彩。不可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