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识点|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名词解释
来源:《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王巍著
NO.01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陶器早期以夹炭黑陶为主,中期出现泥质红陶,晚期则以夹砂灰陶为主,出现泥质灰陶、黑衣陶和夹砂红陶。最具特色的器形有口、腹出脊的釜,以及多边形口沿的釜、双耳罐、多边形口沿的盆和盉等。纹饰主要有拍印绳纹、弦纹和各种划纹、动植物纹。丰富的骨器、角器、牙器及木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骨、角、牙器有耜、镞、哨、锥、针、匕、凿、蝶形器、锯形器、靴形器、器柄和装饰品等,其中骨粗是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木器有各种带椎卯的建筑构件、器柄、桨、耜、矛、垂球、纺轮、筒、刀、蝶形器、锯形器等,还有木胎朱漆碗。石器有斧、锛、凿、蝶形器、刀、珠、管等。玉器有璜、珠、环等。人面和动物陶塑,以及陶器、象牙器上的动物纹、植物纹图案极具特色。墓葬以侧身屈肢葬为主。房屋为大型干栏式建筑。稻作农业发达,饲养家猪和狗。文化年代为距今7000-6 000 年。
考查院校:2022厦门大学、2022曲阜师范大学、2021武汉大学、2015西北师范大学、2018安徽大学、2021广西师范大学
NO.02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镇渡头村。面积约 5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1973-1974年、1977一197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700余平方米。主要堆积分四层,第4、3、2层分别属于河姆渡文化的早、中、晚期,年代为距今7000~6000年;第1层大致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出土大量典型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器、牙器、木器、漆器,50 余种陆生和水生动物的大量遗骨;发现由稻谷、谷壳、稻秆、稻叶交互混杂形成的厚达20~5 厘米的堆积层,长达23米的大型干栏式建筑和木结构水井。另发现少量墓葬,以侧身屈肢葬为主。2003 年出版有《河姆渡一一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考查院校:20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山东大学、2017中山大学、2015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