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聊喜剧节目的制作分寸感——《脱口秀大会》刚落幕,《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又来了

2021-10-16 23:48 作者:辛小月的秘密乐园  | 我要投稿

欢迎来到辛小月的秘密乐园。

上星期周奇墨毫无悬念地摘得了《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冠军。我还正想着《脱口秀大会4》落幕,喜剧节目就要断档时,马东带着新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来分一杯喜剧的羹了。


《脱口秀大会4》周奇墨夺冠

马东这个新攒出来的节目评审阵容一看就是花了重金的。


节目官方海报


请这个嘉宾组合意图很明显,既找些观众喜爱和认可的知名演员,又要汇聚对戏剧和喜剧有发言权的嘉宾,一起组成节目的综合点评团。


第一期节目看完,必须要说,马东的节目总请李诞来是有道理的。


一个综艺节目,还是主打喜剧的综艺节目,却请了一个过于严肃的于和伟做嘉宾,他不抖任何包袱,一说话空气就要凝滞。不靠他人救场,整段发言就得沦落为被后期减掉。若不是有李诞卖力搞笑和马东的控场能力,这节目在开场导师环节,就要垮掉。


徐峥还是延续了《脱4》的调性,就是你以为他很搞笑,但他总能辜负你的期待,他的脸上总呈现出一种尴尬的皮笑肉不笑状态,接梗不迅速,包袱又不够响。果然如开场时马东吐槽的那句担心语:你看这就是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一个喜剧大师站在台上并不好笑。


马东对徐峥的精准吐槽

黄渤的发挥还算正常,但他呈现的效果还无法和马东与李诞比肩。于是第一期节目下来,就看坐在一左一右的李诞和马东不停忙活活络气氛。经过了《脱4》一系列不好笑的领笑员洗礼后,再加上这档新喜剧节目开场的尴尬后,你才会对比得知,像李诞、大张伟和罗永浩这类有喜剧效果的综艺点评嘉宾,有多稀有和珍贵。


这不禁让我陷入宁静式的沉思:喜剧节目的评审就一定要会搞笑吗?综艺节目的嘉宾,就一定要有喜剧细胞吗?


再来说说这节目的后期制作。米未的后期还是老调性,色彩鲜艳,花里胡哨,动画齐飞。按照他们一向喜欢拓宽综艺蓝海的调性,制作节目一定会遇到一个老问题:就是要做好科普。虽然喜剧观众都不陌生,但没人清晰了解喜剧的具体门类和具体技术方法,甚至那些可能听都没听过的喜剧形式名称。


我不晓得是不是只有我这么看,我觉得在一个专门的搞笑类节目里,我有点看不进去冗长的科普或者点评。在《脱4》时,李诞和其他领笑员就一直试图去拆解脱口秀,去分析表演和文本,这事情本身特别让人解嗨。尤其当他们以严肃的口吻探讨,不带任何调侃和搞笑时,解嗨效果显著。像我这种观众,对搞笑节目的期待就只是图一乐,而评委席的嘉宾却总试图想教会我这门喜剧手艺。


《脱4》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有个共同点,就是请的点评嘉宾接话不够有趣,马东还时不时采访下各个作品的编剧或者指导表演的刘天池。他们的发言又如同那些冗长的广告词一样,让人只觉听着就好浪费时间。


采访表演指导刘天池


如果一个节目,一直在费力吆喝,使劲让观众去感知我们这个表演形式是怎么回事,有多么不容易,这些巧妙的表演有多难达到,这真的会让观众抱以同情而蜂拥吗?


起码在我这里,我刚被一个节目弄笑,结果又要等待好几分钟,等情绪彻底冷却,下一个节目才来。这难道是在同理美食品尝吗?就是每当我品尝完一种食物,我就需要漱个口,免得上一个食物的味道残留在口中,影响对下一个食物的判断。节目也要这么做吗?那些无趣的、偏理论的分析点评和那些没营养的场外编剧采访,就是为了帮我“漱口”吗?“漱口”频次会不会有点多,时长有点久?


比起于和伟,我的笑点可能更高。我在家对着电脑,又是一个人观看,喜剧打动我的难度的确有所上升。所以第一期节目里,有好几个表演我都没有开口大笑,顶多是会心一笑。但镜头扫过几位嘉宾时,他们都爆发出巨大的笑声,我的反应和镜头里特意剪辑出的观众和嘉宾反应形成了巨大反差。而若这样没打动我的节目结束后,剪辑又塞了一堆无趣的点评和互动,我情绪冷却的时间就变得更长了。我会时常有一种,我被节目晾在一边的感觉。


我甚至还产生一种想法,就是我认为我的智商被某种程度侮辱了。观众感知一种表演形式,真的需要从“定义和公式”入口吗?假设我就不知道漫才叫漫才,我不知道它两个角色一个负责装傻一个负责吐槽,它的表演形式就是会有很多无厘头。难道我就感受不到漫才的特点了吗?我作为观众的智力和审美,这么不被信任吗?


我在看影视剧时,若遇到感兴趣的剧,我会自己搜制作特辑、花絮甚至演职员的采访来看幕后故事。如果借此来分析我的心理的话,就是我若感兴趣,想深挖,我会另找时间去探索幕后故事和创作原理的。


你不会见哪部电影将幕后制作放进电影中的。这种做法实在太打扰观看节奏和心情了。


我知道综艺不同,“花絮”就是和内容融到一起去的。而作为一个比赛节目,作为一个参赛演员大多不为观众熟知的节目,作为拥有多种表演形式的门类的节目,科普和适当的点评或许是有必要的,但分寸感是不是该再拿捏一下。


观众作为观者,真的有必要被强行科普那么细致吗?艺术创作与观众观看间的空间,是不是该留得再多些。我对艺术欣赏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哪怕我从没听过古典音乐,我对乐理一窍不通,但古典音乐应该有信心可以用艺术呈现与我直接交流。每一种艺术,都应该相信观众可以在没有任何该艺术基底的情况下也能被自己的艺术形式打动。


我看《脱4》时,就发现一部分以李诞为首的脱口秀演员会在表演后避免误会做一些补充解释。也许混杂的网络舆论环境的确对喜剧不够友好,一旦在作品中充满调侃和戏谑,就总有人觉得被冒犯。或者你明明只是一个编出来的喜剧故事,别人却当真事儿听。所以他们试图通过事后澄清或者帮你分析喜剧内容和表演的“上课”方式,让你更亲近喜剧,对喜剧不要产生排斥感。这么做是否真的保护了演员和喜剧,是否能迅速铲平曲解和歧义,我不确定,但从我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是以牺牲观众观看乐趣为代价的。


我看这个节目时,时不时眼睛就会飘到观众区。尤其当镜头里的观众都没有笑容时,我就会想,如果我在屏幕前都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他们坐在现场听到无剪辑的点评和交流,会不会更恼火。


第一期节目也不知道怎么安排的,还分成了时长超级不对等的上下集,上半集1小时33分钟,只完整表演了四组节目(有两组漫才被大幅删减)。下半集44分钟,只播出了两个节目。提供一个参考,这个节目海选有25组表演嘉宾。第一集上下集后的进度是8/25(实际6/25)。我看这个节目的感受就像我打开了一个超大的快递箱子,往里一瞧,箱子里塞满了防摔的填充物,还有一厚沓的产品说明,我的快递品只在正中间占了一小部分席位。


我为什么只对喜剧综艺如此苛刻,我思考了一下,除了上述我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期待不同。如果一个专打喜剧标签的节目,大部分时间却让我情绪冷静,我的确会对表演以外的内容剪辑包容度降低。


现在的节目从电视播放转到网络平台播放后,综艺节目的时长没有人去限制了。尽管制作单位的剪辑水平在逐年攀升,但他们仍然会有舍不得剪去唠叨的习惯。嘉宾无趣的发言,也许是因为都花重金请来了,即使无趣也不好全部剪掉。但留下来,就是为难其他嘉宾救场,也在考验观众耐心。而一个新式节目需要背景科普,但分寸感的拿捏始终是一个制作团队的能力展现点。


我看出来李诞和马东,的确很想推一把喜剧。正好这个时代处于急需要笑料的时代。他们商业的敏锐嗅觉一定会闻到喜剧领域。但做节目,最终还是要看节目的内容量和精彩程度,综艺节目更考验剪辑的明快度。


我吐槽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这节目不值得一看。而是看完后,结合《脱4》后的观感,让我的确想就一些早就存有疑问的事情拿出来聊一聊。一是综艺节目想呈现出简洁明快感,方法和标准在哪里,二是艺术创作与观众的距离该保持在哪里,若开放又在哪里开放。

最后再说一个我有点遗憾的点,小鹿在《奇葩说》里精彩亮相,最后取得的成绩也挺骄人。但她没选择去《脱4》里表演脱口秀,而是来《一年一度喜剧大会》表演漫才,惨遭大幅删减,我为她深感遗憾。

小鹿的节目被大幅删减

(P.S. 做视频还得截取素材,素材版权还在爱奇艺,我干脆只发文算了。)



聊聊喜剧节目的制作分寸感——《脱口秀大会》刚落幕,《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又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