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T40坦克歼击车,美国版的黄鼠狼,因为火炮太少限制了产量
二战爆发后美国密切关注战争动态,积极研发新式的装甲武器,尤其是坦克歼击车,T40就是美国在正式宣战后研发的坦克歼击车,原打算大量投入战场,最终却只沦为一个过客。
缺乏反装甲武器的美国
在二战前,美国虽然从没有停止装甲武器的研发,但是独居北美的美国缺乏和欧洲先进水平的交流,不管是设计思路还是技术都已经落后一大截,在将欧洲观察员的报告仔细分析之后,美国的工业机器开动起来,各种装甲武器设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当时美国的装甲部队建设思路,即坦克集中使用,用来突破敌人防线等,但是反坦克任务主要交给专业的坦克歼击车,所以优秀的坦克歼击车研制就成为重点项目。
T40坦克歼击车
1941年,美国手中已经有了M3中型坦克,这种坦克的承载力和防护力都不错,适合用来改装,美国也确实用它改装了坦克歼击车和自行火炮。

在那之前,美国曾将76.2毫米炮安装于M3半履带车上,制成了简易的自行反坦克炮,这种临时凑数的装备在北非地区曾发挥了一些作用,可以对付早期装甲不那么厚的坦克,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装甲防护太弱,车体高大,在战场上太显眼。
很快,设计师又在M3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安装76.2毫米炮,制成了一款实验坦克歼击车T24,不过军队仍然认为它的体型过于高大,与半履带式的自行反坦克炮没有什么优势。

在珍珠港事件后,设计师又将M1918式76.2毫米防空炮装在M3中型坦克底盘上,这就是T40坦克歼击车。
T40直接采用M3中型坦克的底盘,取消了车体右前方的主炮和上层建筑,在顶部开放式的战斗室正面安装火炮,整车高度有所降低,战斗室四周有较高的装甲板保护,还安装有少量的潜望镜,成员不用探头就能观察外部。这种结构在二战时期算是中规中矩的设计,在测试中T40的机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很不错,虽说它的主炮型号有点老旧,但是仍然足以应对1941年出现在战场上的大部分坦克型号。

与战场无缘
虽说T40项目进展得很顺利,但是生产上却出现了问题,原因就是库存的M1918防空炮数量太少,总共只有区区27门,如果要大规模量产T40,那么就需要恢复M1918防空炮的生产线。
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手头现有的生产资源,即便是开辟新的生产线,也是用于新式武器装备的量产,为一款老式火炮投入精力不值得。

再加上当时美国那些安装旋转炮塔的坦克歼击车取得进步,它们的发展潜力更足,具备安装更大威力反坦克炮的改装空间,因此T40就没能走上战场,连技术储备都算不上。
结语
作为一种临时改装的自行反坦克武器,T40应该说是成功的,它基本都是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打造,成品的作战能力和同时期其他装备相比也毫不逊色,与黄鼠狼坦克歼击车相比也差不多,甚至可以说北非战场上盟军很需要它。

当然T40项目的终止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它与现有的生产体系相冲突,部队需要的装备要有前瞻性,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到一段时间以后的需求;在功能升级方面,T40不如其他型号,它的终止能够给其他型号的腾出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