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杂记:信与不信的证悟。
当你真正证悟,就会消磨掉野望。
很多的欲望层面的东西,都会慢慢的消亡掉。
所以,证悟的佛陀本身,只需证悟自己就可以了。
而没有证悟的人,想要发扬他们认可的佛陀的理念,就需要野望。
所以,他们不能证悟。
越是想着发扬,也就越不能跳出那个圈。
不是欲望束缚了众生,而是众生需要野望。
因果论的来世报,更多是想说,你要学会放下,并为了未来的可能而努力。
让人们自发的寻思未来,活好当下。
来世会出现什么,皆有可能。
不要因为当世的因由,过多的自误。
因果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非一定是种善意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尤其对于各种世之间的交叉磨合。
现在的人能发现平行世界的假想,那么以前的佛陀们就悟不出来类似的想法嘛?
所以,因果报应其实是世与世的较量,也是各个时代的理念的交锋。
人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渺小的一个圈子。
不要只看见僧佛之类有多少悟证的。
你需要看有多少半路出家的。
半路出家的基本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有着很多的个人经历与知识智慧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出发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思想觉悟到了什么。
这个时候的他们看破了很多事,也放下了很多事。
很多欲望都被尝试过了,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们的阅历是够了。
所以,开始把一切看淡的心就开始了萌芽。
而为了不让自己止步不前,成为一个无事可干的人,有些就会找点兴趣的事,让自己忙起来。
可能做什么的都有,不止单单的出家。
当习惯干活的人突然闲下来,大多数应该都会不习惯。
佛的修行想要大成,先决条件就是你得有自己的各种人生阅历与半生的积累知识智慧作为基础,只有这个基础你才能更上一层楼。
依托于这个基础,你才能更好的去参悟。
佛这方面的修行中有一个境界叫做空。
即是洗练心灵也是证悟本身的道场。
不能明白什么是空了己身的,也就只能做个塑身佛。
外塑金身,内膏玉。
半目殊途,一生贫。
其实也就是信与不信。
信则贯彻理念,不信则证悟本身。
人的成长都是由一开始的信出发的。
当你不在信什么的时候,你就开始了证悟本身。
证悟本身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开始。
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信。
通过不断的去信,我们学习着各种知识,建立各种常识,树立各种信心。
为了守护心中的信,我们开始诞生信念,从而产生信心。
而不信的产生来源于,信念的崩塌,信心的撕裂。
这会导致人在主观意识上否决自己的各种努力。
从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求上进,互相猜疑。
而改变的方式就是树立新的信心,寻求更牢靠的信念。
一两次的失败可能不会发生什么,而是进入无限的循环中。
因为伴随着信念与信心的树立建造,我们会经历很多的各种事件,这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从而并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本身。
也只有常常不自信的人,偶然的一次他人指点或自我醒觉,才会去向内寻求,才能发现问题的差异,从而开始内求的一个自我寻找过程。
找什么?找自己,找自己能做的东西。
哪怕,那只是一点点的个人猜想与不切实际的虾想。
长久的信心不足也造就着很难树立起形式有效的信念。
但是当,真正的去完成某些事情,做成某些事情。
这些事情的过程反馈,极大的确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时,一种犹然而然的获通感就会袭来。
哦,原来我还是可以的,从而建立起一个比较直观的信心理念。
再带着这么一股子信心,经历类似事件,慢慢磨合。从而构建起堡垒般的信心围墙。
而对于已经成功过很多次的人士来说,一两次的信心崩塌并不一定的带来什么。
只有当你产生出迷茫感与不自我时,你才会去注意。
长久的自信人士,因事件带来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多了也就树立起了很高的围墙。
而想要他们变的不自信也很简单。
那就是,在他们自以为站在最高点的某些事情里不断的去击打,一点点的击败他,把他的金字塔阶梯一阶阶的打下来,在慢慢的向其灌输不成功的各种惯例与事件结果。
并在实际的后续操作中不断的用现实的各种必定失败过程去洗脑他。
如果,你真正恨一个人的话。
当然,现实是精彩的,有时也许只需要你的一个真诚的意念就可以改变。
对,只说结果。
不要对自信的人说结果,因为那没什么用,只会加强他们的信心。
不要对不自信的人说结果,因为那会更大的打击到脆弱的心里防线。
我们也只看到了结果,缺乏了很重要的起因与过程的衬托,会使得我们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很多的现实宣传中就是这么个列子最多。
报喜不报忧,宣美不扬过。
这会带来什么呢?
会让一些青春迷茫期的人士,误判别人的成功价值体现,会认为一切过于轻松。
产生我上我也行的自我良好感。
然后,现实较做人。
承受着这个年龄段很不适应的过程。
极大的打击了个人自信心。
让一些对于自信本就薄弱的人更加脆弱,成为成人世界眼中的玻璃杯。
从而更近一步做到让一些人更早的退出时代的舞台。
当然,5年前是这么个情况。
现在嘛,我还在观察。
对于信心满满的人来说,过程是不必要的,是可以省略与忽视的,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结果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成功,也是他们最需要的。
而对于不自信的人来说,过程反而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断的去经历与体会,可以很大的刺激自己,激励自己。
在各种过程中,不断的吸取价值物,提炼自己的可应用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结果反而是次要的,因为本来就对结果不抱希望,也不认为自己会成功。
信是开始,不信也是开始。
一个开始于初级成长,一个开始于中级成长。
而高级的成长就在于,信与不信的反复横跳与即抱即离。
不断的找寻着新的自我,在信自己与不信自己中看清自己。
当经历过信与不信,带来的成功与失败,沉浮彼往,介由各种欲望编织的网,所带来的各种理念的互相碰撞,然后进行下一步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