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虚无主义(二):价值虚无主义

笔者并不打算一次就将虚无主义这一复杂的概念讲解清楚,而是将大致按照科罗比斯在《荒诞的幽灵 : 现代虚无主义的来源与批判》中对现代虚无主义的分类来阐述。
还需注意的是,尽管把虚无主义分为多个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毫无关联、完全割裂的,反而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在《谈虚无主义》系列的文章中,我相信聪明的读者很快就能发现这一点,也会很乐意看到聪明的读者们在评论区指出它们的关联。
言归正传,本次将谈谈虚无主义的哲学起源及价值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一般认为,尼采是虚无主义的开山鼻祖。尼采认为,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最高价值的陨落导致整个价值体系的崩塌,一切便都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不过,笔者认为,虚无主义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中就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一切都被某种无所不知却又无法满足的意欲(佛教称之为欲望)支配着,人只是意欲的客体化、是意欲的奴隶,这种观点充满了虚无主义的意味。
价值虚无主义在西方语境和我国语境下的表达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语境下,宗教思想比较浓厚,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啦!”上帝死后,自然而然地,人们所信仰的、由上帝所下达的一切“指令”都将毫无意义;在我国语境下,通常是对既定的意义的怀疑与否定,例如,父母从小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社会一直都在宣传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便大声喊出:“学习没有意义!”“努力没有意义!”
总而言之,价值虚无主义是对价值的怀疑与否定,通俗地说,就是认为某事乃至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下一章笔者将谈谈道德论的虚无主义,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们多多和笔者互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和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