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读毕小记
🤔较为充裕的时间让我能够去阅读与思考 最近看了一段对黄灯老师的采访,真切的对话感染着我,从书堆中拾起了这本书。又在昨晚上原速看完《十三邀(第六集)》第一集——对话黄灯老师。 身处疫情后时代,我们的未来与书中的学生可能并无异,他们的故事可能就是我们的故事。
《我的二本学生》摘选 我想知道,学生背后的社会关系、原生家庭,以及个人实际能力,在就业质量中所占的具体权重。如果其权重越来越被个人实际能力以外的因素左右,那么,对大学教育的审视,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序言 看见他们 他们(指当下学生)甚至有意无意地转过头去,从不直面大学毕业的起跑线上,同样年轻的躯体去向却千差万别的现实。他们认定个人奋斗,自动剥离个体与时代的关联,在原子化、碎片化的具体语境中,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被轻易转移到了个体的机遇、命运和努力程度上,个体层面学生与命运的抗争,和整体层面学生无法与命运的抗争,两者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序言 看见他们 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二、公共课-期末试卷 在“自主择业”的话语中,早已失去了“国家分配”的兜底和庇护,必须依靠自己和家庭的力量去争取。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生存压力,诸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都只能在彻底市场化的社会语境中独自承受,个体和国家的粘连度越来越低,学生的去向,越来越受制于个体背后掌握的资源。底层家庭的孩子,在自主择业的鸡血和市场经济的赤裸搏击下,不确定性成为唯一的确定。——三、班主任-对照记 我的大学时代,教育目标指向的是为集体(祖国或社会)培养“人才”,而到我的学生,却变成了培养成为找到工作的就业主体,以温铁军老师的话,就是“把人变成资本化的一个要素”。——三、班主任-对照记 随着就业不确定性的增加,学校为了增加就业的筹码,往往没有经过严密的专业论证,就增设过多工具性的课程。——三、班主任-对照记 放眼望去,大学考证成风,学生无所适从,焦虑迷茫,盲目跟风,被各类考试牵引,学生根本没有条件获得更多闲暇时间,去好好锤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本院校的大学氛围,在极其强烈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像职业院校。——三、班主任-对照记 我知道,尽管志勇和胜轩会将个人的处境,归结到机遇、能力和命运,但作为班主任,一眼就能看出,制约他们的根本来自背后那个家庭。作为男性,他们之所以更难摆脱困顿,恰恰来源于男性的发展,在现实的运转逻辑中,更多受制于个体的资源。——三、班主任-对照记 我担心的是,世界断裂式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正以个人成功的名义掩盖背后更为致命的真相。借助班主任视角,我在感知自身和另一个群体的命运变迁时,能明显感到背后分化的加剧及其越来越固化的危机。——三、班主任-对照记 在大学时代的习作《三个镜头》中,沐光曾写道: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在数不清的变数之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日子还要继续过。也许你今天正经历着大喜或大悲,但明天你的生活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轨道——你的生活还要继续向前。不为物喜,不以己悲;悲不失体,乐不忘形——宠辱不惊,才能活得更好。——四、导师制-李沐光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悄然印证了自己的一种直觉,在艰难的生存突围中,文学曾经打开了他们生命的另一扇窗口,对文学没有理由的热爱、一所简陋的乡村图书馆、高中的课外阅读、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都曾是他们精神航标中的小确幸。在或黯淡或顺利的青春岁月中,他们内心持有的文学光芒,曾让年轻的生命发光。——四、导师制-子然和芳坤 我满腔惯有的热情顿时冰封,他们只需一个低头看手机的动作,就足以消解班主任角色给我带来的“权威”,凛凛的漠然中,让我意识到一种真实的尴尬。——五、班主任(1516045班)-来到九零后身边 在知识极易获得的时代,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师职业所面临的根本挑战:知识的传达,不再成为教师理所当然的优势,泛滥信息对学生注意力的争夺,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现实。——五、班主任(1516045班)-历史的尘埃飘过课堂 我想起李萌在讨论课上的话:“我们横着去看这个社会的时候,当然可以说,我们很骄傲,我们的GDP增长了多少,我们在全世界排在第二,但是,当我们纵着去看这个时代,我们会发现,每个个体的人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生,每个人只有一辈子,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奔波而劳动,我们的爱恨情仇,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它却会真切地落到每个人身上,会让人椎心至痛。我们站在远方、站在高处,当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河水波澜壮阔,但当我们置身人群深处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五、班主任(1516045班)-历史的尘埃飘过课堂 这一代孩子,面对自己的处境,竟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的时代,也从不怀疑高房价的合理性。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的这些现实,会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满力量的生活。时代就这样将一群孩子架在钢丝上。”——班主任(1516045班)-“从未想过留广州” 我留意到,如果深入和学生交流,任何时候,都能发现一些和现实保持对抗的学生——六、-潮汕女孩 现实对年轻人的训诫、淘洗,多年工具化的教育管理、就业至上的信条,是晚秋面临的现实处境;她身处其中,不过及时调整姿态,更快地加以适应,以另一种更为彻底的工具化方式,找到对付的途径。对现实的顺受和看透,是她面对时代、命运时不纠结的秘密。从个体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突围者的胜利,但从教育效果而言,却也掏空了年轻人身上更为重要的青春特质。这是我作为一个施教者的两难境遇。——六、-潮汕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