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龙身长6.25m可靠吗?如何甄别纷繁复杂的科普信息
古生物研究信息更新很快,而且较难获得石锤的证据,所以非常多的问题都有多种说法。
今天在甲龙的问题上我发现大家的思路和我都不太一样,所以来交流分享一下自己是怎么甄别信息的。
我们首先确认2个共识:
1、专业论文的“论证过程”我们爱好者大都看不太明白或懒得去专研。
2、科普文章我们爱好者看得明白也愿意去看。
由此推导出:以看文章内容来判断科普和论文谁有理,论文是吃亏的。既然无法通过内容,那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哪些信息更优呢?
再确认2个共识:
1、专业论文普遍比科普文章更靠谱。
2、专业的研究常互有矛盾,若多个独立研究能得出相同结论,则该结论是很可靠的,换个说法这就是科学共识。
甲龙的体型有很多说法,国内网上最流行的是大号甲龙CMN 8880 长6.25m,该观点正确吗?
我们在论文中找相互印证的数据:
2014年的 "Rates of Dinosaur Body Mass Evolution Indicate 170 Million Years of Sustained Ec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Avian Stem Lineage" 对小号甲龙AMNH 5214给出了4.8t的估重。
2017年的 "Unusual cranial and postcranial anatomy in the archetypal ankylosaur 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对AMNH 5214给出4.78t的估重。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可靠的“信息锚点”:AMNH 5214 重4.8t 。凡是与该数据相左的信息均可淘汰。

然后我们看各家给的甲龙体重与身长的关系。普林斯顿7m长重6t,等比例换算成6.25m重4.27t。2017年论文8m长重7.95t,等比例换算成6.25m重3.79t。还有平时其它地方看到的数据,6.25m长的甲龙都会轻于4.8t。设大号甲龙CMN 8880 身长6.25m,则轻于4.8t,则轻于小号甲龙AMNH 5214 ,所以CMN 8880 长6.25m错误。
最后,再对比各方数据,会发现6.25m是有史以来最小的估长。而且在2004年发出6.25m的论文后,依旧有其他更高的估值出现。所以综合来看,长6.25m不可靠。
应该会有人说,6.25m通过怎样怎样搭建出来的骨架看起来是最合理的,那是因为这种说法你看得懂,请问,给出更大估值的论文的论证过程你能挑出错来吗?既然双方都没错那该听谁的呢?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