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待见的楚人为什么被封侯了
上篇我们说了芈姓楚人,因为和盘庚之子结盟,娶其女和商朝联姻。又没参加孟津之会和牧野之战,因此,在周王朝第一次分封诸侯的时候,未被分封。但是在武王儿子周成王的时候,为什么又被封于“子男之田,地五十里”,被分封的说辞是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果真是这样吗?
颜姐以为,芈姓楚人在周王朝第二次分封的时候位列诸侯,原因很隐晦,形势很复杂,非因周成王所说“举文武勤劳之后嗣”。最起码不是唯一因素,主要原因是周人对楚人的防范与无奈。“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只是安抚说辞而已。 那成王之时,楚国为什么又被分封为“子爵”呢?据史料记载周朝的第二次分封是周公旦主持的。分封的思路是以藩屏周,拱卫天子。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邶、鄘、卫三监。当这一布暑完成之后,为笼络楚人同时利用楚人制衡南蛮,所以才封熊绎为子爵诸侯。其出发点是笼络楚人,不管怎样笼络的成本肯定比征服要小得多。因为此时的周朝还未实控天下。作为骑墙派的楚人,在天下态势已明的情况下,不可能反周了。封熊绎为子爵有一石二鸟之意。
另外,周公旦在“周公奔楚”避乱的过程中,有机会实地观摩了楚国的营运模式。这一套都是楚人的先祖鬻熊在“为文王师”时,教给文王的崛起方式。周公对此太熟悉了,回到镐京以后,周公感到如芒在背。此时的楚人虽然不能对周朝构成威胁,但长此以往下去楚国必定成为周人的心腹大患。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所以在周公主持的西周的第二次分封时。决定对楚人予以分封,名义上是举文武勤劳之后嗣,给予安抚。但封“50里”很有讲究,对楚人封于最低的子男之国。一是安抚不使其叛乱,二是封地很小,并居于诸蛮之中限制其发展。作为诸侯的义务,必须拱卫周室,阻挡并保证诸蛮不得侵扰周室。让楚人和诸蛮互撕,减缓楚人的发展速度。周公的算盘打得好精细哦。
周王朝并让其“徙于夷屯”,其实就是搬离原来楚人赖以生存的根据地。移居到人生地不熟的诸蛮包围之中,让“楚”“蛮”互耗。这就是楚国得以在周公主持的西周第二次分封时被封于“子爵”诸侯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