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道】人类共有的思维 第二部分

2022-10-30 02:40 作者:不二方可无为  | 我要投稿


「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只不过你已经习惯了某些思维,误以为离开这个就活不下去。一旦你主动或被迫改变了这种习惯,就会发现对生命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苏格拉底曾站在百货市场中开怀大笑:“看哪,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真幸福!”」

以上说话大概出自一位知名的上师口中,笔者此刻不是着眼谁所写,而是尝试用“中道”、“般若波罗蜜多”来剖析这段说话是否合乎佛法核心。

一、“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这句话潜台词带着.....

1)先判断是否“需要、必须、必须拥有”,其侧面来说就是必然存在另一个“不需要、不必须、不必须拥有”。

2)“你、追求”侧面来说就是必然存在另一个“我、不追求”。

如果预设是否“我的需要、我的必须、我的必须拥有”前提,才界定是否应该生起“追求、不追求”。

这明显是坚持划分了“我的、别人的”而滞留,属于滞留于“我相、众生相”来面对际遇,沦陷了两个极端~(落二边),偏离“中道”。

二、难道东西是“别人需要、别人必须、别人必须拥有,自己才不应该生起“追求、不追求”吗?

三、

  • 这个东西“不是我的需要、不是我的必须、不是我的必须拥有”。

  • 这个东西“是我的需要、是我的必须、是我的必须拥有”。

以上明显就是“落二边”,偏离“中道”。

总结:这种以“我”字为先预设基准,明显被“我”字所牢牢绑缚,一相着,四相皆着。

再者,真幸福是超越了“我的感知及被感知”而产生的自在~“观自在”,并不可能在滞留“我的”之下而得到,有我罪即生,必起烦恼。

如果明白“自性具足万法、诸法本是无生、中道、般若波罗蜜多”,那么修心时刻,又怎会以“落二边”的态度来意图契入“中道”?

世尊说法四十多年,其言教皆以“中道”之钥匙一理贯穿人生及宇宙原貌,因为万事万物运行是“中性”,本质是“空”,种种界别只是人心。

《金刚经》教人降心住心,直指“诸法实相如幻”,教人明白实相而“于相离相、明实相而破相、不取不舍”,更不否定眼前际遇。

可是以上这段说话竟然以“我的需要、我的必须、我的必须拥有、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必须、别人的必须拥有、幸福的、没有幸福的”之个人观念来教人,明显不明白“中道”是什么?

中道是佛法核心,从来不会教人用禁止、抑制、逃避之“斩脚趾避沙虫”方式来修练。

摒弃一端,却执取另一端,分明就是外道两边之见,陷入二入对立,属于“边见”,现代语就是叫“偏见”,绝非世尊教法的原理。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念之差,万劫不复。

此刻笔者并非针对谁所说,只就发言内涵而作出探讨。若因发者之“身份、名气”而覆盖了中道之真相,作出个人崇拜,这就明显地坚持了观念,又如何谈得上“舍离对观念的坚持”?

离暗自光,离光自暗。

光并非暗的另一个存在。暗并非光的另一个存在。

离二边,强名曰:“中”。中并不是观念,也不是中立,“中”更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舍离两边之下的一个名词而已。

中道是什么?

中道,指“舍离两个极端的滞留”~舍离二边,只要“舍离二边”,自然就处于“中道”。

根据资料统计“中道”二字在《杂阿含经》中,一共出现了六次。

中道在梵语是“madhyamā-mārga”,巴利语是“majjhimā paṭipadā”。

madhya是形容词,指“中间”,如在后加上mā,变成madhyamā,意为“至极之中”,mārga是“道、道路、方法、方式”。

“madhyam至极之中”就是两边不住,亦即不坚持何观念~无去处,强名曰;“中”

作为学佛人,务必事事求真,圣弟子行事必以“中道”面对人生,不可得过且过,人云亦云,糊里糊涂,以讹传讹,更不可被名人名气所影响,表达佛法要对自己、对别人负责,否则种下不善之因,将来必受不善之果。



作者:Handsome轻心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741527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道】人类共有的思维 第二部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