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临死前,干了一件极其歹毒事,直到2008年才被公开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道出了仇外与媚外的踌躇间,慈禧摇摆的内心终究偏向了求和。
大清的落败并非一场突然的意外,腐烂的土壤也育不出常春的花。

慈禧的出现无疑是晚清覆灭的催化剂,极大的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将晚清推入无尽的她,更是被称为祸国殃民的“一代妖后”,历史上对此更是争论不休。

这个被千古唾弃的“罪人” ,真的是“无能”所致?临死前最后的心机,为何能让人直呼歹毒?
慈禧的“后宫上位记”
1852年,17岁的慈禧第一次踏入红墙宫内,成为了侍奉咸丰帝的妃嫔。

对于这些出生官宦之家的满族八旗之女来说,选秀成了不可逃脱的宿命。
誉有“后宫第一美”的慈禧,后宫晋升之路却走的颇为不易。

眼看同批进宫的秀女钮祜禄氏一路圣宠,短短八月便已荣登后位,稳坐皇后宝座,自己还仅仅只是小小的贵人,强烈的落差感让慈禧明白,必须主动出击。
皇后之位自然不能肖想,与其成为敌人,不如“化敌为友”。

慈禧的奉承让钮祜禄氏颇为满意,二人关系也日渐亲密。有时碰到前来坤宁宫的咸丰帝,也能混个“脸熟”。
但光靠皇后的美言可远远不够,慈禧又将目光瞄向了康慈皇太妃的身上。

咸丰帝幼年丧母,是养母康慈皇太妃一手将其拉扯长大,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时常的打点太监,成功的让皇太妃对这位“兰贵人”有了印象,后期的接触更是将皇太妃哄的直乐呵。

身边人的美言,加上冠绝六宫的美貌,咸丰皇帝理所当然的“沦陷”了。
很快,慈禧就从“兰贵人”成功晋升为了懿嫔。

能书会画的才能更是正中咸丰皇帝下怀,由着这层志同道合的关系,慈禧一度成为最受宠的妃子。
但真正让懿嫔实现“弯道超车”的,是皇子载淳的出生。

载淳作为咸丰帝的第一位皇子,弥补了咸丰帝后宫子嗣众多但无皇子的遗憾。
生母懿嫔更是母凭子贵,晋封为懿贵妃,仅是次于皇后的存在。

1861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咸丰帝逃亡途中不幸病死热河,传位于皇太子载淳。
时年年仅八岁的皇太子自然无法堪其重任,他人干政是必然的事。
弥留之际的咸丰帝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不仅任命了“八大顾命大臣” 辅佐幼主,还给了皇后钮枯禄氏另一枚印章。

两章合一圣旨才能生效,为的就是权利的制衡。
但八大臣之中不免有人心生“非分之想”,不愿两位皇太后干涉政事,企图独揽大权。
随后的慈禧便与慈安太后联手,借助恭亲王奕䜣的势力发动了辛酉政变,彻底铲除了朝中内乱。

经此一变,慈禧,慈安两宫听政,主理朝政。
内定的“政治傀儡”
1874年,刚亲政不久的同治帝还未来得及高兴,便大病了一场。

处在高度压力下的同治皇帝时常通过流连风尘之地,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这也导致了年仅19岁的同治帝“疲于女色”,一病不起,一个月后便黯然离世。
随着新主同治帝的病逝,皇储的人选成了首要问题。
年轻的同治帝在世时并未有一儿半女,虽然皇后阿鲁特氏此时已有身孕,但腹中胎儿性别未知。
何况慈禧一向不喜这个儿媳,自是没有将之视为人选。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慈禧的目光很快锁定了自己的亲侄子,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 ,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这个内定上位,被慈禧力排众议推上高位的皇帝,成了慈禧新的“政治傀儡”。
1881年,慈安太后于钟粹宫暴毙而亡,享年45岁。
慈安太后的离世也令权力悉数落入慈禧太后一人手中,开启了“唯我独尊”的后半生。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随着时间的推移,戊戌变法成了光绪与慈禧“母子”二人的“分水岭”。
其实对于变法一事,慈禧并非一口否定,反而早期是持认同态度。
若非没有她的首肯,革新措施何来实施一说。
早期的后宫之争与架空八大顾命大臣,都足以证明她“政治家”的头脑。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过于激进的政策迫使慈禧站到了对立面的位置,帝党和后党的矛盾一触即发。
梁启超大胆的主张废除“祖宗之法”,废除官职,意味着向整个传统官僚体制宣战,极大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
更要命的是,后期的梁启超矛头更是直指慈禧,号召要将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更是不惜围园劫后,这一下就惹怒了慈禧。
这场“鸡蛋碰石头”的改革,很快便以“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宣告失败。空有一腔热血的光绪帝也被幽禁于瀛台,直到去世。
临终前的最毒心机
1908年,光绪帝驾崩于瀛台,次日下午,慈禧太后也长逝于仪鸾殿之中。
卒年74岁的慈禧由于生理机能退化,自然死亡。但光绪帝的暴病而亡,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崇陵传信录》中提道,死亡前几日的光绪帝仍身体一切正常,白日里还能批阅奏章。
夜里却突发恶疾,满地打滚,面色焦黑。不久后便匆忙龙驭上宾,留给世人无限猜想。
直到2008年,从光绪帝头发中检测出砒霜过量,才解开了这段皇家秘事。
或许是担忧自己先亡,光绪会重返旧账。又或许是“一不做二不休”,要拉仇人垫背。
种种动机让慈禧渐露杀机,选择用藏有砒霜的食物葬送光绪帝的一生。
客观来说,慈禧称得上既是羡煞旁人的成功者,同时又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不论是后宫争宠,还是权力争夺,母凭子贵的机遇都让她稳坐上了“最高位”,掌握国家命脉。
但对权力的过度拥有也让她更加贪婪独权,哪怕是亲子也无法与之交付。
独断专行的执政手段也在与外界交往中听信不少谗言,最终将清朝推向了覆灭。
权力熏心的慈禧早已将道义抛之脑后,不论是同治帝的悲剧,还是光绪帝的惨死,都与她难辞其咎 !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