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残的游戏青春

(封面与内容无关)
其实说起来,之前就有点想写这方面的文章了。但是苦于没有思路···也没有头绪,所以一直耽误着。刚好最近发生了很多事,失眠睡不着所以再次打开电脑写起了东西。其实说起来最近发生的事情似乎很多,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好事。从期盼已久的《怪物猎人》下架,到STEAM国服即将登陆,再到网游的备案窗口关闭···可以说这些事情一个个的都在刺激着每一个玩家的神经。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突然,都是那么的恐怖,仿佛四年前的那个关于游戏解禁的法令是一场梦境。
2014年,游戏禁令解除。这当时对于很多玩家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其中就包括我这样的老玩家。记得小时候,家里爹妈和学校老师就给我说游戏是害人的,什么电子海洛因,巴拉巴拉之类的。虽然天天说,但是也依旧阻挡不了我对游戏的热情, 时间慢慢的流逝,我从当年的一个小玩家成了一个老玩家。时间在流逝,而游戏禁令却依然存在,直到4年前的禁令解除。禁令解除的消息一出,对于多数玩家来说都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苦日子熬到头春天来临的感觉。当然就当时的态势发展来看也确实是春天来临了。现实PS4和XONE主机国行的推出,再到各种游戏国内正规代理和玩家们正版意识的增强,可以说种种都仿佛是春天来临一般。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虽说禁令是解除了,但是禁令所带来的模式和思维却没有解除。从16年到现在整个游戏领域的氛围无疑是越来越沉重,如果只看家用机领域的话,可能还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因为家用机领域的问题很早就已经暴露出来了,如硬件上的锁区,游戏上的各种刁难审核等问题一直在不断上演。换言之,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家用机领域。那么PC端和手游上呢?其情况可能更加的残酷。近几年STEAM平台的崛起,不仅仅使国内玩家的正版意识提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主机游戏走向PC,而只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也使得手游也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遍地开花。但是PC端和手游这种暴利的发财手段在近几年似乎也是风光不在,也是不断被“安排”的项目之一。光《绝地求生》和《王者荣誉》这两款“电竞双雄”就已经多次上榜黑名单,甚至再次被贴上“电子海洛因”这种老掉牙的词。如果说这两个仅仅是典型的话,那上个月WE的《怪物猎人》下架则彻彻底底的震惊了游戏领域,也给那些对国内游戏行业抱有期待的人敲响了警钟,而这一天用黑暗的一天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各种猜测铺天盖地,各种哀嚎响彻天空。但仔细调查就知道,从6月开始文化部就已经关闭了国产网游的备案窗口,导致的结果就是之后推出的游戏只能以“测试”的名义上线。《怪物猎人》也在其中,也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而已。除此之外的版号申请也变得停滞不前,意味着更多的游戏将处于停滞状态。而一个个相关法令的出台不仅没有使得游戏领域迎来春天,更是让这领域变得比之前更加的寒冷。一方面一个个法令的出台明确指出为了青少年的发展而不断的明示或者暗示打压游戏产业,而另一方面在各种展会和发布会上难见国产游戏的踪影,新闻一方面在宣传国产游戏需要动力,一方面宣传我国已成游戏生产大国。且不说这种自信心源自哪里,就这种新闻的本身就跟造假没有什么区别了。目前的国内虽然游戏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是不良的游戏风气和商业化的趋势使的制作水准层次不齐,不是你抄我,就是他抄你。要么就是制作简单,圈钱了事。难得的好题材和好制作,也会遇到各种政策问题而不得不进行修整,在这种环境下很难生产出大作,而制作商们恐怕···也是无心制作,只想快速盈利。这种现象就好比身中剧毒的人在跑马拉松,而他的周围还不满陷阱,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倒下···国内的游戏产业似乎很符合这个现象啊。
虽然总体来说家用机领域还没有什么风吹草动,目前受影响的也仅仅是PC和手游领域。但是谁又能将这一切置之度外呢?家用机游戏和其他领域的游戏本质都是一样的,正所谓唇亡齿寒,难道家用机领域就真的安全吗?其实很早之前就有过写类似题材的想法,但是说实话并不好写,也不敢写···但是···想了想还是动起笔来了。虽然说写的可能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倒也符合我一贯流水账半夜睡不着胡说八道的风格,所以大家就当我胡说八道,发牢骚吧。今年是2018年,距离禁令解除已经过了4年了,很快就是5年了。但是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有的时候甚至感觉还不如之前的日子,但是这似乎并不现实。而玩家们所钟爱的领域也正在被逐渐摧毁的面目全非,虽然也确实有所改变···但是这种跟摧毁无异的改变还不如不要,而活在当下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面对这种现象又能怎么样呢?珍惜眼前的日子吧,至少还有得玩···别真正等失去了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