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计划”确实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难题,很多办法该用上了
“优师计划”面对的是高考,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但是,经过实践,一些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教育部也做了相关工作的部署,为了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很多青年人并不愿意回到乡村,作为农业大国,以及广阔的乡村大地,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广大的乡村是必须振兴的,也必须吸纳较多的人员居住。
所以说,我们应该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其次,除了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还应该提升师范生的教书育人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根据定向地区需要,加强一专多能师范生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引导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信守履约任教承诺。重点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通过“双师”教学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
我们还应该强化师范生从教的适应力,能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灵活创设育人环境,组织各类校内外教育活动。
最后,我们应该引导师范生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方法,结合从教所需制订学习计划,终身学习,不断提升。

为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我们同需要该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县域以上优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为主,着重体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不仅如此,还要安排一定学时到欠发达地区薄弱中小学校,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特点与规律。
补充一点,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跨校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地和相关单位应当积极支持师范院校之间的合作,成立培养联盟,共同推动优质资源和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师范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织“优师计划”,让他们在不同的学校和实践基地中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了师范院校之间的合作,我们也应该支持师范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等的合作,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可以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我们也应该鼓励师范院校与相关产业园区及企业等的合作,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这种合作可以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跨校跨界合作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可以为教师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为学生的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实用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广这种合作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及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