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纪事(四十六)---撩清成军
吴越治下的两浙是名符其实的江南水乡泽国境内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北边有长江、吴淞江、太湖、淀山湖、嘉兴南湖,中部有钱塘江、新安江、杭州西湖、越州鉴湖,南部有瓯江、飞云江、临海江、东阳江。
开平四年(910),钱王对钱塘江、吴淞江、太湖、鉴湖、南湖、西湖进行了全面治理,动员大批军民并投入巨资。更是前往明州鄞县在东钱湖的西面、及东北面山与山之间围湖塘、修堤垻、筑堰。沉下大批湖田,故而有筑堰后湖高于河,涝时蓄、旱时注之功能,形成钱湖方圆八百顷之规模,可溉三县七乡之田五千顷。姓为纪念钱王造福于民的治湖功绩,遂将湖内建筑呼为钱埭、钱堤、钱堰、钱湖等。
北宋王安石更有文字赞之曰:“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置营田吏卒,岁复治之,人无旱忧。”
后钱王为了治理太湖水系,又于贞明元年(915)在太湖流域设置专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的都水营田使,都水营田使可以招募士兵作为部属,并命令为“撩浅军”或“撩清军”。太湖地区配置四支“撩浅军”,人数约七、八千人,这些“撩浅军”专门负责从事水利工程,平时的工作就是治湖筑堤、通浚河渠、防涝防旱。
在治理太湖水系的过程中,“撩浅军”和那些农民组成的“撩浅夫”们还根据平时的实践经验发明创造了“圩田”治水法。何为圩田?即沿河修筑堤岸,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方圆数十里,如小城状,沿堤岸又设置许多闸门,旱则开闸引河水入田,以灌溉农田,涝则关闭闸门,以避免遭受河水泛滥之灾。

太湖如此治理,身处杭城的西湖自不必说。乾化二年(912),钱王扩建宫室,有术士进言:“如果仅仅是扩大原来的宫殿,钱氏称王不过一百年时间,要是填平半个西湖,那王位就可以传承千年。”钱王笑着说:“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千年之间中原必出明君,要是我钱氏真的传承千年,岂不是民众白白遭殃?”
钱王非但没有填掉西湖,相反还在西湖附近组建了数千名“撩湖兵”,专门负责治理西湖。他们日夜清除葑草、挖掘淤泥、疏通河道、修筑堤闸。数十年后,终于使西湖成为一个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湖泊,当然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杭州城百姓的饮水和杭州附近农田的灌溉问题。
兴水利后,钱王还乡,盛况如何,请看下期---咏还乡歌。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后梁纪二)
《吴越备史》(卷二)
《孟子》(公孙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