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份书单来自南方,错过它就是错过宝藏

2020-09-17 16:53 作者: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 我要投稿



今天,硬核读书会要安利一份特别的书单。


前几天,樊登读书联合南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举办了一场直播活动。


在樊登主持的节目上,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延兵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偕同各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办于1951年,是广东图书出版的摇篮和“黄埔军校”,在将近70年里,出版了无数好书。


近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万有引力”书系,硬核读书会已经介绍过其中的《无处安放的同情 : 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新黑暗时代》等佳作。

 

花城出版社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艺出版社之一,旗下有《随笔》杂志和《花城》杂志。


《随笔》杂志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力巨大,“南有《随笔》,北有《读书》”,郁达夫、施蛰存、冰心、杨绛、张承志、钱理群、徐贲、邵燕祥等一大批名家都在这里发表过文章。


《花城》杂志则是先锋文学潮的发起者与旗手,路遥《平凡的世界》、莫言《我们的七叔》、王小波《白银时代》、毕飞宇《青衣》、王安忆《世家》等名作,也是在这里首发的。


在这场直播活动中,两家出版社和樊登读书一起推荐了以下好书。

 


《食豆饮水斋闲笔》

汪曾祺 著

花城出版社

2015-6


樊登:这个作家大家都知道,汪曾祺先生,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

 

肖延兵(南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对,在西南联大。

 

樊登:人们为什么总说他是“最后一个士大夫”呢?

 

肖延兵:就是他对生活的感悟,是不同寻常的。他的这本书,包括其它作品,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平常的事、平常的人,但是在他笔下,人物就有闪光,就能够体现出文化的味道,比如说做个菜、遛个鸟,就是不一样。

 

樊登:他还是个美食家。

 

肖延兵:对,他是一个特别的美食家。他特别会做菜,会品尝菜。

 

樊登:其实汪老师晚年过得挺清贫的,但是他能保持那种美好的生活。这点我觉得是我们现代所有人最缺的东西。

 

为什么说他是“最后一个真正的士大夫”呢?就是他和贾宝玉似的,能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比如这本书叫作《食豆饮水斋闲笔》,他给自己的斋取名叫“食豆饮水”,这个吃豆、饮水的斋居然能给他带来很多灵感,书里面写到了黄豆、绿豆、豌豆、扁豆、豇豆、芸豆、蚕豆,提到了故乡的炒米、端午的鸭蛋、咸菜……读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就会觉得,都是美好生活。

 

这些老先生的文章,它不落今天的窠臼。今天写东西那套俗套,但是你读和我们相差几十年的人,你马上就会觉得那个风格是新的,这就是时尚的轮回。

 


 《优等的家》 

毕淑敏 著

广东花城出版社

2015-8


肖延兵: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通过二十篇很有意思的小说,来介绍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些值得回味的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教育、成长、理解、包容、信任,是我们日常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话题,毕淑敏是用非常细腻的笔法来写这些故事。

 

樊登:毕淑敏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比较年轻。

 

肖延兵:对,这是她早期的作品。

 

樊登:她很关注亲子教育。这本书和我们平常读的亲子教育书不一样。平常讲亲子教育,都是讲框架、工具和方法,小说家不是这么写。

 

她写了二十篇短篇小说。我举个例子:一个妈妈某天回家,看到她的儿子被打得头破血流,问怎么回事,说是有两个小混混揍他。


作为家长,你要不要处理这件事呢?这个妈妈像福尔摩斯一样去找原因,才知道,原来这个男孩每天都和他们班最漂亮的女生一起上下学,那些嫉妒他的小男孩想让女孩走过他们家门口,所以就买通了两个拳击学校的学生来打这个男孩。

 

他妈妈认为要处理这件事,要去告他们,但是她只要一举报这些拳击学校的孩子,这些孩子可能就会被开除,这是不是困境呢?现实生活中不缺困境,小说需要的就是困境。那之后怎么处理呢?你要是把这两个孩子给开除了,这些孩子能让你的孩子好过吗?

 

我觉得它一下子就把所有父母的心给揪住了:遇到这种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这整本书里有二十个这样的教育场景、教育困境,而每一个都是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的。

 

肖延兵:对,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早晚会遇到的事。这传递了毕淑敏先生对教育的理解。

 

她这二十篇小说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写得非常细腻,这可能是医生出身的作家的共同特点。比如说鲁迅、余华、日本的渡边淳一、文学青年们喜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他们都是医生出身。

 

樊登:《优等的家》,就是你怎么才能营造一个你比较喜欢的家,小说是起到和平常我们所看的亲子书不一样的作用。

 


《记一忘三二》 

李娟 著

花城出版社

2020-7


肖延兵:“记一忘三二”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从黄庭坚的诗中取出来的,“迩来窥陈编,记一忘三二”,就是说:我最近看了小时候看的书,结果发现,年龄大了以后,能记住的也就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东西都忘了。

 

樊登:李娟拿了2017年度中国好书、2018年的鲁迅文学奖、2019年的中国优秀出版物。而且她很年轻,是七九年生人,她没有上过大学,然后在新疆建设兵团长大,这和毕淑敏老师很像,她们境界很开阔,因为她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今天读了一下《记一忘三二》,她能得鲁迅文学奖,这和她的文笔有很大的关系,文笔简洁,都是记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小事,她把这些小事稍微一发挥,就是一篇散文。因为我喜欢猫,所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野猫记》。

 

她说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猫怀孕了,它跟着她母亲回家,蹭着她的腿,各种示好。她母亲就把猫带回家。带回家之后,这只猫就和家里的各种生物先打招呼,包括两只狗,还有人,跟所有生物都把关系处好。有一天突然就在她的被子上生了一窝小猫。

 

肖延兵:她就是把生活当成各种“梗”,在她笔下一写,就是活色生香,读起来很有意思。

 

樊登:她的妈妈、她们家的亲戚,都是很有故事。

 

肖延兵:他们都很有故事,很有意思。这就是李娟这本书的价值和趣味所在。

 

樊登:她是一个新生代的作家,很新锐、上升非常快的作家。

 

肖延兵:对,李娟很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尤其她的文笔非常独特,有的读者就把她的文笔形容成“平淡岁月的甘露”,她笔下的东西都很平淡,但又很特别,读起来兴致盎然。



《有人说》

释戒嗔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8


樊登:这本书的作者叫释戒嗔,是个出家人吗?

 

肖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他到底是不是小和尚,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在网上非常红,他当时做了一套畅销书,叫做《小和尚的白粥馆》,把禅学、佛学,把一些我们想知道的、在遥远的寺庙里发生的所有故事写出来。

 

那么这是一部讲历史的书,作者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改写了十二个故事,他不是戏说历史,但是他可能试图告诉大家:历史由不同人来说,就获得了不同的意义和结果。

 

如果叙述的角度不同,我们看待世界和问题的意义也不同。这本书是从历史里面提供一种逻辑锻炼的可能。

 

樊登:比如说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秦舞阳。在我们过去讲荆轲故事的时候,秦舞阳都是一个被丑化的角色,就说这人看起来那么吓人,结果到了秦王殿上两股战战,什么都做不了,觉得丢脸。

 

但是《有人说》这个故事里面叙述的视角是秦舞阳,秦舞阳讲了自己的故事,然后说,我什么时候杀过人啦?我是有一天走在路上,别人杀了人,刀子掉在那,我过去把刀一捡,围观群众就来了,然后就说是我杀了人,从此以后大家就特别怕我,最后把我弄成了一个杀手。

 

就是这么一个角度。比如说岳飞的故事,谁讲的呢?你想象不到,是金兀术。岳飞最大的敌人是金兀术,金国四太子,他横扫中原,没有遇到过一个敌手,唯独只有宗泽跟他打过几次,韩世忠给他造成一点点威胁,后来遇到岳飞,他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厉害。

 

从金兀术的角度来看,岳飞最后怎么被这个十二道金牌杀了头的故事。它这里边所有的故事叙述,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戏剧化的角度看,而是把你带进去。这人还挺有想法的,他是颠覆了一种讲故事的视角。

 

肖风华:这里面的《赵氏孤儿》,这个历史故事其实是中国古代对国外影响最大的一个故事,伏尔泰带到法国以后也叫《中国孤儿》。

 

但是在《赵氏孤儿》里,我们很多人是从国家的爱恨情仇,对赵氏孤儿进行同情、怜悯。但是如果真的翻开《二十四史》,从屠岸贾的角度来看,那赵氏孤儿会灭门是理所当然的,是历史的必然性。他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展示了历史另外一种可能。

 

樊登:这哥们不是瞎编,他参照了非常多参考文献。用很多我们平常没太在意过的人物的角度,重新解读历史,读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用把它当正史看,但是可以看作是一个崭新的戏剧视角。

 

 

《聊斋新义》

汪曾祺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1


樊登:《聊斋新义》,汪曾祺先生写的。

 

肖风华:他到了晚年的时候,想对中国魔幻的一些东西进行改编,他当时说了一句话,“从六朝志怪到聊斋都值得重新处理,从哲学的高度,从审美的视角去重新编写”,他就为此做了努力。

 

这本书,他自己有点谦虚,下笔太拘谨,他就把整个聊斋的故事注入了现代的思想,让我们从现代人的视角去把聊斋这些故事重新去改编。

 

樊登:汪老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把聊斋的故事用白话文重新写了一遍,但是他改动了很多细节和结局。他觉得结局如果按照蒲松龄的写法,有点封建卫道士的感觉,就是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比如说男主人公本来就很糟糕,到最后这妖精这么好,还得嫁给他。他说不行,所以就把这个改了一点点,所以故事上跟《聊斋》一模一样,但是结局会让你读起来觉得更痛快。

 

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第一篇,叫《瑞云》。

 

瑞云是个青楼女子,长得特别漂亮,后来说要赎身,妈妈就说你也得卖个好价钱,因为你长这么好看,结果有一个中等人家的男孩喜欢她,两个人情投意合,赎不起,太贵了。

 

瑞云有一天走在马路上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过来说:哎呀,可惜了,你这个小姑娘。在她脸上点了一下,回去她那个脸上就长了一个黑斑,每天那个黑斑就不断变大,最后整个脸一大半全是黑斑了,像青面兽杨志,就不值钱了,妈妈说赶紧打发了吧,便宜就打发了。

 

虽然她脸都变黑了,那个公子还是很喜欢他。瑞云说:你看我长这么难看你还愿意赎我。公子说原来买不起,现在便宜了,这不好事吗?咱俩在一块过日子,就赎回家了。回家了以后,两个人非常恩爱,日子过得非常甜蜜。

 

有一天家里来一个客人,就是那个老道,老道来了以后,说挺好,我当时就是为了促成你们这段爱,我给你变回一个好媳妇。一点,拿清水给你洗掉,就是瑞云变得特别好看,变得就是回归到那个美貌的状态。

 

按照蒲松龄的写法,结局就是这个男的欢喜开心啊,这个大团圆的结局符合所有人的期待,但是俗了。汪曾祺老先生觉得这不好。他前半段讲的都是神怪故事,一模一样,最后的结局变成了瑞云长得很漂亮,她老公觉得就那么回事儿,因为她老公更喜欢脸上长着一块黑斑的瑞云。

 

这就是注入很多现代的观念。这本书的设计特别有意思,在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之后,就有《聊斋》的原文,所以也不用担心跟原文背离太远,他选择改编的这些篇章他没有全改。



《广州传》

叶曙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6


樊登:广州的历史,其实我们读中小学历史课本的时候并不熟悉,广州的历史是不一样的。

 

肖风华:《伦敦传》开辟了城市传记的先河,当时业界非常震撼,提出了一个概念:城市就是一个活体,是一个人体,是有温度,有各种细胞,有生命的,不是钢筋水泥构成的。所以这需要写作者深入到历史中去,用细节、人物、画面、零碎的印象,把整个城市几千年的脉络勾勒出来。

 

这对于作家的功底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人对广州不太了解,在偏远的、中原统治之外,那么广州到底是一座什么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到底经历了哪些历史的洗礼?有哪些文化的熏陶?这本书通过4条线索跟大家展现出来。

 

樊登: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广州这个城市有个特点,每次想要大发展的时候都会出现意外。比如黄巢起义。真的是这样吗?

 

肖风华:广州的历史学界一直在找这么一个答案。可能刚才这个现象是存在啊,但是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暂时还不太清楚。

 

樊登:这书上有一句话我觉得特逗,他说:“若说广州缺什么,或许就缺《广州传》。”广州是个什么都有的地方,要吃什么、要玩什么,全都有。

 

英国卫报曾评论说:“中国是由一千个雷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广州究竟不同。”


 

《切尔诺贝利》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 宋虹 、崔瑞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7


樊登:这本是很酷的书,叫《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陈晔(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历史,然后更好地认识现在。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是一个非常高产的,在中欧史领域的顶级学者。他是乌克兰人,研究苏联。

 

樊登:我听说他在乌克兰拿到了切尔诺贝利的解密资料。

 

陈晔:这本书刚好是乌克兰解密了很多切尔诺贝利的档案,然后把它融入到这本书里面去。

 

樊登:有哪些情节让你觉得特别惊心动魄?

 

陈晔:它里面讲到了爆炸前大概两个小时,是按分钟来计算,几分几秒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结局是爆炸的,在这个情况下你再去看这个叙述,你会觉得特别紧张。

 

你知道这个爆炸,但是你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悲剧,那个情节是非常震撼。而且还有后面的那些消防员怎么救灾,最后因为辐射得了很严重的辐射病,然后去世,跟家人分别。

 

这本书把这个历史前前后后的前因后果非常细致地展现出来。

 

樊登:核设备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多读这些书,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

 

陈晔:不光是核。作者想讲的是,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一个平衡问题。核事故是很可怕,但是还包括一些环境问题,它是一类的事情。

 

樊登:其实这里边有官僚主义,有经济指标的拖延,有新闻消息的封锁,最后导致了灾难变得更加严重,所以这是一个反思性的东西,而且带了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秘密。这些进去救灾的人,是不是就丧命了?

 

陈晔:其实直接死于核爆炸的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但是后面很多救灾的人,因为可能大家对救灾没经验,就直接就进去了,没有任何防护,导致了大概有100多位救灾人员受辐射,陆陆续续死去了。

 

后来因为苏联刻意的隐瞒,导致了灾难扩大化,民众不知情,暴露在辐射之中,这是后面很多人谴责苏联的重要原因。

 


《新黑暗时代》

[英] 詹姆斯·布莱德尔 著/  宋平 、梁余音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8


樊登:这本书实际上是对今天各种技术的反思。

 

陈晔:这个封面的意思是,你看镜子的时候是模糊的,这是一个隐喻,就是你以为懂得手中拿着的手机或者科技,其实你不懂,感到模糊不清。

 

这本书也是讲这么一个事情。我们其实对科技不了解,但我们就这样让科技掌控了我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樊登:他开篇就说,比如说打车,为什么打车软件变成了杀人工具,讲的是打车软件带来的潜在的风险。这都是叫做“新黑暗时代”。其实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得很厉害,这个真的会让我们变得黑暗,还是有可能会是光明?

 

陈晔: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有一个概念叫“黑暗时代”,是中世纪宗教对人类的掌控。好像是费尔巴哈说过:“我们人类创造了宗教,最后又被宗教控制了。”新黑暗时代就是科技替代了宗教,我们的新的一个控制者。

 

樊登:在这边举个例子是卢旺达的大屠杀,手机变成了过去的电台,它能够起到电台的作用,通过这些电台,两个种族之间互相残杀的短信息加速了暴力的涡流,其中一则信息被广泛传播,超过1000人被杀害。

 

这种信息会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容易被集中,更容易朝单向发展,这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好多都是让你警醒。

 

它是《连线》杂志2018年最佳科技类图书。

 

 

《“AI失业”时代生存指南》

[日]铃木贵博 著/ 李力丰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8


樊登:现在换风格啦。之前是花城出版社,是小说、散文,现在换成了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下子变得硬核了很多。

 

郑薇(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财经书,是讲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生存秘籍,就是写给职场人士,重点就是白领。

 

樊登:您当时做完这本书之后有危机感吗?

 

郑薇:非常有危机感。我当时做这个选题的时候,就是因为我有危机感,所以我想看看里面写的具体内容。

 

樊登:比如说哪些工作您觉得最危险?

 

郑薇:这本书里面写到的,未来最先消失的是专业人士的岗位,就是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士。像律师、金融,比如谷歌开发的AI打败了人类棋手,以及自动驾驶。

 

樊登:我有一年去加拿大,赶上了卡车司机游行。

 

为什么卡车司机游行呢?就是因为他们公司采购了一大批无人驾驶车辆,这二百多个卡车司机就失业了,这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一辈子都要依靠这个公司,而且收入很高,结果突然没有了,一家老小生活没有着落了,加上他们也没有储蓄,所以就非常焦虑。

 

但是卡车司机只是第一步。因为无人驾驶首先替代的是运货卡车,接下来是送外卖、送快递、会计师、律师、教师……都会受到这样的挑战。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看到了这个趋势,里面提到了一个“三十年原则”,比如电视机发明三十年后开始影响全世界,广播也是。

 

作者谈到,现在和人脑计算速度一样快的电脑,全世界有大概十台,这种电脑中国有两台,美国有四台,日本有一两台,还有法国等等。他说这个东西从现在开始出现,根据那个定律,三十年以后它会发挥大的作用。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日本人——铃木贵博。

 

郑薇:他是日本百年咨询顾问公司董事长,所以他自己长期关注财经这一块领域。

 

樊登:那他最后给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怎么生存呢?

 

郑薇:他预测了未来最受欢迎的岗位,就是把人工智能运用到商务上的、桥梁性工作的岗位,而并不是开发人工智能的专业岗位。

 

樊登:就是能够读懂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配合的人。尤瓦尔·赫拉利就说过“未来是属于增强的人类”。什么叫“增强的人类”?你戴着眼镜、手上装着机械臂、变得和人类不一样,你用一只手就能把桌子抬起来,你就是“增强的人类”;你的大脑可以连上外挂,可以计算,这种就是增强的人类。

 

我看过一个说法,你最好做一些,即便AI能做,但是人更希望是人在做的工作。

 

郑薇:对。里面讲到,一定要打造出你自己更好的沟通能力,这一点对我而言非常有用,因为人工智能不管怎么发展,在沟通能力上,它都很难和人类匹敌。

 

樊登:比如说讲书,未来肯定会有一个人工智能的我。现在已经有公司和我联系,他们已经在研究我的算法、模拟我的声音,等5G出现后就可以模拟我的形象,可以做得和电影一样,就是完全就是我,不是卡通,就是我。

 

他会替代我。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还是希望真人讲,真人讲愿意付多点钱,机器讲就便宜一点。你得找到这样的工作,就是即便有机器能做,人们还是喜欢真人来做。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加]陈思进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6-1


樊登:出版社很看好这本书。您介绍一下。

 

郑薇:这本书叫做《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其实是看懂财经系列。作者陈思进老师是华尔街的金融专家,也是央视的《华尔街》和《货币》纪录片的学术顾问。他现在在加拿大,在华尔街几十年后到了加拿大。

 

樊登:是美国银行的副总裁?

 

郑薇:对。他在这本书里和我们讲的是,一个普通人需要了解的金融知识有哪些。


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懂金融呢?一个老百姓,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钱其实可能分分钟就贬值了,你跟不上金融的节奏,你的钱没了你都不知道。这本书涉及到的门类很多,您当时看这个稿子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它讲得很清楚,把和金融有关的所有知识讲得很清楚,由浅入深。最开始是讲金融的基本概念,利率、汇率、信用杠杆、货币政策……这个我们都需要了解,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受政策的影响。

 

樊登:我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不管年龄多大,你只要有钱,你都得让你的钱跑赢通胀,知道金融工具有哪些等等……

 


 《全球上瘾》 

[德]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 著/ 陈琴 、俞珊珊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1


樊登:这三本书是专门写给咖啡的发烧友,或者想了解咖啡文化的人。第一本书叫《咖啡瘾史》,这本书是讲人们是怎么对咖啡上瘾的。

 

郑薇:这个“瘾”其实是针对作者,这位作者就是一个咖啡重度爱好者,他就按咖啡在全球传播发展的路线做了一次旅行,穿插进行咖啡历史的讲述。

 

樊登:他是做了一场关于咖啡的“文化苦旅”,就和余秋雨先生一样。第一站肯定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然后是中东,到欧洲,再到美国。

 

《咖啡瘾史》

[美] 斯图尔德·李·艾伦 著 / 简瑞宏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8


樊登:我个人最喜欢这本《全球上瘾》,这本书的推荐人是黑塞。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悉达多》的作者。黑塞称赞这本书说:“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优美文雅的佳作,值得细细阅读。”这本书沿着咖啡的路线,基本把人类历史梳理了一遍。

 

郑薇:就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咖啡发展史的著作。

 

樊登:它就是讲咖啡是如何影响全球历史的发展。比如其中的一个论断特别好玩,英国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后突然变得发达起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咖啡传到英国,替代了酒精,替代了朗姆酒,这让人头脑保持清醒,这不是空穴来风的。

 

《疯狂咖啡因》

[美]默里·卡朋特 著 / 黄茂轩 、刘宗为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12


樊登:书里还讲到美国怎么独立,讲到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方面是要反抗英国人,一方面是咖啡传到美国替代了茶叶。

 

还有维也纳围城的故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包围了维也纳,围城的时候,维也纳的卧底立了大功,他唯一索要的奖赏就是战利品里面的咖啡豆,他就靠着咖啡豆回城开咖啡馆、发了大财,咖啡由此从中东传到欧洲。



《考工记》

王安忆 著

花城出版社

2018-9 


樊登:您觉得和《长恨歌》比起来怎么样?王安忆得奖的是《长恨歌》。

 

许泽红(《花城》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我更喜欢这一本。从专业角度讲,《长恨歌》是九几年的作品。安忆老师是非常勤奋的人,她早上起来阅读,下午开始写作,她是用手写的,然后让学生或是她的先生帮忙打出来。

 

她长期阅读之后的文笔,我觉得更厚重,但是举重若轻。她这本书是从九十年代就开始积累素材。

 

樊登:我整本书都读完了,我非常喜欢这本。我看完之后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它到达另外一个高度。

 

这个故事讲什么呢?就是在抗战期间上海滩的一个很帅的小男孩,他们四个大学生被称作“小开”,抗战的时候他回到大后方,他是富家子弟,家里有一个大宅子,“考工记”就是从他们的大宅子来的。

 

围绕着这个大宅子,他度过了一辈子。从解放战争、到解放以后、到文革、再到现在,到最后那个大宅子就剩下他一个人,就只有他一个人和这个大宅子同呼吸共命运。

 

许泽红:基本上她每一本长篇小说,其实都有故事原型,基本上都是上海人。

 

这个故事,这个房子也是有原型,而且她是通过她的大舅舅,一个在上海文物局工作的人,通过他连通了住在那里的老先生,就是郭先生,然后实际取材,再看它的造型。

 

樊登:王安忆写上海人有个特点,她写上海人很少用上海话。她不像那些假装学上海,不了解上海的人,他们老喜欢用上海话来代表上海人。王安忆都是用普通话,但是你就能读出来上海的感觉。

 

《娃娃》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著/  张雯琴 、宋学智 译

花城出版社

2019-5


樊登:这本书大家非常不熟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但是我翻了一下,我觉得挺有意思。这本书叫《娃娃》。

 

许泽红:蓝色东欧这套书拿过十二五国家出版重点出版规划,我们已经四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项目,其中卡达莱就是我们重点推的一个作家。

 

樊登:叫伊斯梅尔·卡达莱。

 

许泽红:他是阿尔巴尼亚人。

 

樊登:很多次都提名了诺贝尔奖,提名很多次但没得过。

 

许泽红:他和村上春树是常客,俩人都是第二或第三名。

 

樊登:包括米兰·昆德拉这种感觉。但是他得过布克奖,就是首届布克奖。

 

阿尔巴尼亚那个国家,大家不熟悉,它过去长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所以它有着很多伊斯兰的文化。为什么这本书叫《娃娃》呢?

 

许泽红:这是他第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他前面写的是寓言类的小说。这本讲的是他自己的妈妈跟奶奶婆媳关系的故事,以及他后来怎么走上作家之路,怎么开始走向法国的这个过程。

 

樊登:这里的“娃娃”指的是他妈妈,妈妈又瘦又小。像纸片儿一样,被他们家的亲戚背就可以背走的那种,他们就把他妈妈叫娃娃。所以这里边儿写的其实是婆媳关系、母子关系。翻译翻得很好。

 

许泽红:因为小语种其实是很难翻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译者,那么卡达莱,因为他后来都是从事的是法语写作,就还相对比较好找一些很好的译者,而且都是相对很年轻的。

 

我们找的是南大的教授,南大的博士生导师宋老师,是非常优秀的法语译者,由他们来翻译的话,就会更贴近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看故事、看小说的那种语境。

 

樊登:我们有时候读小说都喜欢读那些知名的人的小说,但是知名的人士,是因为很多人都读过了以后才知名。所以我想鼓励大家勇于读一些你没听说过的人。

 

比如说你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过了十年发现这人火了,你会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我十年前我读过,你们现在才读。


像阿尔巴尼亚的卡达莱,他在竞争中打败过加西亚·马尔克斯,打败过米兰·昆德拉。他喜欢大量的讽刺,黑色幽默,跟我们所想象的阿尔巴尼亚好像不太一样。

《耻辱龛》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著/吴天楚 译

花城出版社

2015-10


樊登:这个书的名字叫《耻辱龛》。什么叫耻辱龛?就是在土耳其的统治下,他们在城门口,比人的个头略高一点儿的位置,比骑马的人的个头略低一点的位置,放一个龛,神龛,其实是个笼子。这个笼子放什么呢?放一个人头。

 

就是有一个帕夏叛乱,就要求这个书的主人公去征讨那个帕夏,要么你把他的头带回来放在耻辱龛里,要么把你的头放在耻辱龛里,这个耻辱龛里一定要放一个头。

 

这里描写很多人走过耻辱龛的时候,有的人会跟耻辱龛里那个人的眼睛对视,有的人会逃避。你知道这是什么氛围。

 

许泽红:就是一种示众。首先是对死者的侮辱,其次是震慑所有人。它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说专门有一个皇家使者去运送人头,他还有人头护养保护法,比如用盐渍的方法去让人头保持栩栩如生,眼睛还要盯着所有人。

 

樊登:耻辱龛是为了盯着进城的每个人,让每个人警醒,你得知道那个地方可能会放个头。

 

许泽红:这个人是个叛徒,如果他背叛了我,他就是这个下场。

 

樊登:所以你看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评委会的评语是说:

 

“卡达莱的叙事具有讽刺意味,引人入胜,描写了集体罪责和坚不可摧的真理,他试图呈现那些不可饶恕的无解之题和罪行,同时将神话和隐喻隐藏其中,虽然卡达莱笔下的主题和人物有鲜明的地域性,但却具有普遍意义,十分重要”。 


我觉得这个评语就是得诺奖的方向,就是你要写出共通的痛苦,人类共通的这种痛苦焦虑。

 

 

《雪绒花的庆典》

[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著/ 徐伟珠 译

花城出版社

2018-5


樊登:《雪绒花的庆典》也是蓝色东欧系列。作者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许泽红:他是捷克人,和昆德拉是一个国家的。

 

樊登:我今天了解一下这个作者,我觉得这个人活得太痛快。他是正经上过大学的,大学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底层,开始做搬运工,开始做酒馆的酒保,做最底层的这种人,晚上写作。

 

我觉得他就是为文学而殉道的人。他就是为了了解底层的社会,就开始完全过那种生活,晚上坚持写作。

 

所以他写东西特别生活,后来身体不好,送到医院,有人说他是在楼上喂鸽子,失足掉下来摔死了;有人说是自杀。就是很有可能,这么一个怪咖非常痛快地过完了自己的人生,然后写下了很多痛快的文字。

 

许泽红:这本书就是他晚年回到故乡,写的关于他周边一些邻居的日常故事。

 

樊登:这是捷克一个著名作家推荐,他说:

 

“我始终视赫拉巴尔为罕见的小说家,对其非凡的想象力,我们惟有梦想,作为小说家,在二战后的捷克文学中无人企及。”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有一部我看过,叫做《我伺候过英国国王》,那部特好玩,极逗,特别黑色幽默,我没想到是他写的。你完全不知道这个人,但是他的作品已经进入你的生活。

 

许泽红:还有一部《严密监视的列车》。

 

樊登:《雪绒花的庆典》都是短篇小说,节奏非常快,这个人写东西节奏非常快,而且文字非常好。


 

《我自己的歌》

[美]惠特曼 著/赵萝蕤 译

花城出版社

2016-5


邹蔚昀(花城出版社编辑):惠特曼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很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很代表性的诗集,《草叶集》可能应该比较多人是熟悉的,因为在青少年课外阅读的名著里也是入选了的。

 

樊登:我们知道惠特曼其实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鲁迅先生在文章里经常提到惠特曼,他好像给《草叶集》做过封面设计。

 

邹蔚昀:是的。这本《我自己的歌》,书名就是来自于《草叶集》里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是他的一个长诗,诗名叫做《我自己的歌》,所以我们介绍这本书,就从《草叶集》开始。

 

《草叶集》这个书名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来自于惠特曼一句很经典的诗——“哪里有水,哪里有土,哪里就长出草”,代表的是惠特曼把目光放到美国底层最普通的民众,为他们去歌颂他们的民主和自由,然后书写出来的诗歌。

 

樊登:现在生活节奏太快。我们上学那会儿结诗社,很多人围着一块念诗。可是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你有了快手、抖音,我觉得反过来做一点慢的事儿,可能效果更好,感受更明显。

 

为什么大家把他叫自然派、田园派,就是因为他很热爱自然,浪漫主义,美国人把他当成李白。

 

邹蔚昀:《草叶集》是他一生里面仅有的诗集。

 

 

《献歌及其他》

[印]泰戈尔 著/ 汤永宽 译

花城出版社

2017-7

邹蔚昀:这本收录的是献歌集,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作品。献歌集刚开始不是英文版,是孟加拉语写成的,当时的名字叫做《吉檀迦利》。在面世以后的第2年,泰戈尔写了一个英译版。

 

樊登:献歌集就是《吉檀迦利》?

 

邹蔚昀:因为《吉檀迦利》后面还有一个小标题,就是奉献之歌的一个意思,所以后来我们中文的名字就沿用了,就变成了献歌集。

 

樊登:献歌是写给谁呢?一般来讲就是神,写给他的信仰。他对于神是五体投地的那种姿态。

 

邹蔚昀:他后面还有一些诗篇,是写给孩子和爱人的。译者是汤永宽先生,虽然先生年纪比较高,但是他的译笔其实还是非常年轻的。

 

《变形记》

[奥]卡夫卡 著/ 叶廷芳 译

花城出版社

2018-8


邹蔚昀:卡夫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他生长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思想运动发轫的期间,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包括尼采和克尔凯郭尔。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荒诞。

 

樊登:他对很多作家的影响极大,包括中国现在很多知名的作家都受他的影响。(故事)就说这哥们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然后从甲虫的视角开始看,别人怎么对待他,是一个荒诞的视角。

 

卡夫卡为什么现在这么红?因为大家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小说家,大家把他当做一个思想家。而且他最后人生命运也特别曲折,他想把他的手稿全烧掉,交给他的朋友,那你负责帮我把这全烧掉,然后就死去了。

 

他那朋友不忍心,觉得写了一辈子,写这么多东西,有点可惜,就给他留下来。卡夫卡是个思想家、艺术家、小说家。《变形记》是他所有的小说当中可读性最强的,如果想了解一点卡夫卡,这个是最好的切入点。

 

邹蔚昀:而且我们收入了除了《变形记》以外的,卡夫卡很多经典的作品。译者也是一位很权威的专家——叶廷芳。

 

樊登:咱们都了解一句话:我不管你知不知道卡夫卡,但是你一定听说过海边的卡夫卡。都听说过《海边的卡夫卡》吧,是村上春树向卡夫卡致敬写的小说,后来被人拍成各种剧、照片。

 

卡夫卡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这本书是接近卡夫卡最好的入门书,因为最有名、最具有戏剧性、最好读。




这份书单来自南方,错过它就是错过宝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