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三国杀总设计KayaK编著《神话再临》画集,附带创作构思和评论以及未公开画稿

与大家分享《神话再临》画集,这应该是三国杀的第一本画集吧!由三国杀总设计师KayaK编著,收录了风林火山以及军争篇卡牌原画,还有未曾公开的画稿和人物设定等等。想必经历过《神话再临》时代的老玩家对此并不陌生。《神话再临》时代算是三国杀的鼎盛时期吧?!现在一起重温那个时代吧。



区区数百字的前言,被我来来回回改了又改,删了又删,甚至重写了好几遍。
回顾《三国杀·神话再临》这个系列从诞生到完结的过程,有很多想说的话,这让我一开始抓不住重点,我想我还是有其他机会来诉说这段经历里的点点滴滴的。“这不过是一本画集”,我告诉自己。但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不论是画集本身,还是一个对《三国杀》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它不是整个《三国杀》的历史,也不是我的个人画集——虽然这是我曾经一直向往的目标,但它已经无比接近了。
此画集收录了三年来《三国杀·神话再临》系列的所有卡牌原画(部分做了一定程度的画质修复)、大部分完整保留下的草图和从未披露的未采用画稿,以及特别为此画集绘制的人物设定和插图。在编纂和整理的过程中,许多大家熟悉的画师由于时间问题,无法参与到画集的规整工作和插图创作中,我表示万分遗憾。我个人独立绘制的大部分基本版插图,由于画质不能达到画集印刷要求,而留待日后来修复和完善。
在此感谢一直以来支持鼓励我们的玩家和COSER朋友们,以及为《三国杀·神话再临》系列和本画集付出辛劳工作的各位同事!
希望您能通过本画集饱览方寸间无法呈现出的一切。
在每张卡牌插画的页面中,有一段我的评论“音轨”,借此分享一些创作思路,同时也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彩蛋。




也许的确是受到太多三国游戏的影响,我对曹将军的印象停留在“坦克”般的防御姿态。技能最开始常常让人感觉到打酱油般的无聊,但天下第一的防守者正是需要这样的耐心才能熬到出头之日啊!

我很喜欢妙才那种行军神速的豪迈,而着重把他在游戏里的特点往这方面靠——而不是突出他的另一特长射术(希望他那可怜的坐骑不要怪我)。不过就技能而言,依然可以感觉到那股不论跑多远都能从背后传来的寒意吧。

为了画出拉弓射箭的姿势,以及表现这种大透视的冲击力,我对着镜子拍了许多手的照片,这张图的绘制在《神话再临·风》里耗时最长,似乎效果也是最好的。为了表现出“老当益壮”和“百步穿杨”这两个关键词,“烈弓”这个技能被我任性地改过不知多少次,然而如今它成为时刻提醒我不要太任性的典型技能。

和老黄相反,这位“吸血鬼”跟班的技能出发点完全基于设计的工整性考虑,为表现蜀势力回复能力的特点——不过也不是完全没考虑人物的性格,最后发现这两者的结合也算是可以被接受,他是扩充包武将里少有的简单易懂派,我还比较满意。

不论是插图还是技能我都坚持了最初的主张,跟她姐姐要有所呼应,于是这样俏皮的形象就很自然地在脑子里诞生了,不过最初的短裙版本被认为过于不和谐,但不知怎地那个版本就流传到了网络上,这是不是造成她过于受欢迎的原因呢?

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咳咳,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当初如此大胆的设计还心有余悸。我对这位猛士的印象贯穿设计的始终,因此在作画的时候会饶有兴致地添加种种元素来升华这些东西,在小小的卡牌上没有被发现的内容可以通过这本画集来充分地挖掘了。

第一位群雄主公的确给了我不少压力,开始想在【闪电】这张牌上做做文章,在失败了无数次(不是威力过大就是发动难度过大)之后将思路转到【闪】这张牌上(现在威力也不小哇)。画面上犹如一栋建筑物般矗立着的教主强大的威慑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刚面世时人们的恐惧感(=_=是这样吗?)。

已经记不清这个该死(?)的技能是怎么诞生的了,不过它的伟大( ?)也曾经被赞誉过……要不是它过于欢乐我才不会加到这么严肃的游戏里来咧(= =是这样吗?)。可惜三国杀里没有水这个属性,浪费了这幅让我惊喜的插画。

事实上,这张牌才是“神话再临”这个名字的由来,死后索命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由此激发了我的灵感——要创作出如鬼神般的关羽大人来。后来又陆续想到了许多可以画成神的武将,不过都没有关羽“再临”的气势。燃烧的鬼赤兔和漫天飞舞的斩月刀实在是帅气得不行,好想做一个手办出来纪念一下!

满怀对这位志士的敬重,以及对标准版里技能不能尽如人意地表达他的蜕变,我将吕都督上升到了神的地位。所以说最开始的两个神就是这么来的,并没有为了凑成对而设计,只是恰巧头两位是死对头……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吕蒙的综合地位还真离神有些距离(ˇ~ˇ?)。



卡牌上可能看不清的地图现在应该可以清晰地展现给大家了,文若那若有若无的忧郁和坚定通过那缕青烟扩散到了整个画面——实在是一幅佳作呀!“驱虎吞狼”的故事不知诸位是否听说过,然而这位理想主义战士晚年与曹丞相之间的羁绊才是更加值得好好品味的桥段哦。

这个人物可以取材的地方不少,然而我却没有做出与许胖子相呼应的技能来,这实在是一个遗憾。不过综合来说是想通过一个经典场景的经典特技来表现他视死如归、勇猛战斗的样子。

出茅庐前的诸葛亮是专为《神话再临·军争篇》量身打造的另一名蜀势力智将,也是首次尝试三技能和同名武将再登场的冒险。虽然我本人并不是孔明粉,不过为了表现这位家喻户晓的神人的多面性还是做了为游戏性考虑的决定,插图方面也有不少承前启后的关联设计。

完成这幅图以后,我十分担心这副嘴脸的接受度,然而在截稿前不久受到了一位不知名女士的鼓舞——她在所有插图里挑选认为最好的图竟然是庞统,理由是最接近她心中的形象……在这里特别感谢她。别问我画面下方的小东西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总之,它们给心地善良的士元造成了不小的烦恼……

除了与小霸王的大战之外,这位实力在东吴数一数二的战士并没有太多脍炙人口的段子可以取材,因此在技能设计上把核心转移到新系统“拼点”上,最后加入射术专长和“信义”的关键词后想到了“天义”这样的技能。

在势力的选择上,还在西凉军服役的庞德取代了降魏后的庞德,加入了群雄势力,这个考虑主要是基于魏蜀吴三个势力的人数均衡问题,相信许多不满这点的玩家能理解这种设计意图。

这幅插画刚面世时饱受争议,大家不要怪罪到画师头上,这是我任性地进行人物定位所致。事实上,包子(也就是SoniaTang)为画好他做了许多尝试,在游戏中稍微夸大人物的性格也是常用手法,我就觉得这个pose很帅很有feel。

为何要设计“合体武将”?一直有这样一个困扰我的问题:有些角色成双又很有名,单人则分量不足,如果能把两个人放到一张牌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双宝的形象源于“牛头马面”,虽然找不到他们性格特点的资料,不过我总认为“弟弟”文丑要倔一点而颜良要稳重些,在绘制这张图的过程中也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

《神话再临·火》总是被拿出来与《神话再临·军争篇》一起谈论,而这个补充包的情节性似乎也在很鲜明地告诉大家这里面的故事与赤壁之战紧密相连。相对都督版的“武”形象,这张弹琴版周瑜的确是侧重于“文”,不过体力槽却完全相反呢(笑)。

神武将牌下方的牌语多数是我根据卡牌情景编出来的话语,不过这张赤壁的妖术师版孔明却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让我决心创作这样的人物——有如魔法使者般的超人。



收尸和让别人跳回合这两个技能我几乎在决定这个扩展包武将的那一刻就打算放在子恒这个角色上,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他的印象那就是“腹黑”。至于被说成是像迈克尔·杰克逊脸的插图……我倒是认为作者已经将她所擅长的风格发挥得很好了,“黑暗的王子”不就该长着这副嘴脸吗?

演义里没有被过多着墨的徐将军在正史中可是位百战百胜的极品武将,带着对他品格和作风的敬佩,我甚至一开始打算自己来画这个人物,还完成了两种不同的草稿。

南蛮王的插图和我预想的有点出入,不过在这个人物形象上我并没有做太苛刻的设定,画师表达出了他对孟获的理解,同时也凸显了“起”这个字眼。据说在南方地区流传着被歌颂为英雄的孟获在战斗中虽然被抓了七次,但也曾经抓住过诸葛亮五次,真是太有趣了。

南蛮王的妻子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角色,十分想画她的图(我已经很久没画女性角色啦……),不过在“废柴男”的笔下她也表现出了非凡的魅力。这样一位充满“攻”势的女王当然要被赋予强势的拼点技能。

在三国的“创始人”当中,孙文台是最早丧命的,武斗派果然都容易夭折,不过是战士就是要豪迈地死在战场上吧。“英魂”这个技能就是要表达这位父亲、东吴的元祖奋勇突前地燃烧自己的生命来为后人们鼓劲助威的意思。

《三国杀》里有些角色的形象更多地来自于对正史中描绘的印象,子敬便是其中之一,我想在游戏中表现出这位政治家和军师所拥有的大胆战略和远见卓识。画师LiuHeng也很有默契地绘制了有别于演义中的鲁肃形象——看似很有野心的脸庞和高大体格。

文和可以算得上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他的冷酷表现出人性中的一种极端,这种极端在乱世中登峰造极,表面看似低调沉默的他,内心一定是情感丰富深不可测的,这种感觉在我看来是无比强大的存在。

生活在酒池肉林里的残忍暴君结局一定是自取灭亡,带着这样的想法设计出了突破传统的八体力角色董卓,不过前期的攻击力真是非常猛,对女性角色毫不留情也容易中美人计的样子也反映在插画上——对,原画应该是右边这个样子的。

在创作曹操这样多面性格的人物时着实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实在是太伟大了。由于之前的曹操是年过半百的年长形象,所以英杰版就想画一个年轻的样子,阴阳眼和服饰的色彩交错也是为了表达此人的多面性。

这张牌的设计时间可谓众神之最,原因是早期版本的设计到了后来被完全推翻了,考虑到模式过于新颖而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游戏这么说大家都能想到是怎么回事了——早期版本的神吕布就是现在三国杀OL上的三英战吕布的吕布。这张插图单拿出来有种违和的感觉(原本那只伸出的右手是扶着牌框的),灵感来自阿修罗的形象(虽然我也知道修罗和阿修罗不是同一种东西)。



魏军里的“二张”可是最强实力的象征,而其中经历更为丰富的张邰却被演义埋没了不少。许多性格鲜明而被后世传诵的人物多半都有鲜明的长相特征,而儁乂却缺少这样的东西,因此在插画设定上我仅仅明确了“成熟的中年刚勇型”角色这一点,其余完全是插画师的自由发挥了。

小时候与朋友们一起看《三国演义》时就对邓艾和姜维之间的对决津津乐道,还用蓝领巾和红领巾来玩过角色扮演。虽然老版电视剧已经很多年没看过了,但士载身先士卒地从山坡上滚下来的那一幕至今还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相关角色之间的技能对称性常常是设计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关键所在,也是发散思维最容易触及的地方,“放权”就是这样的例子。插画里小皇帝那憨态可掬的样子是否让你在对他使用【杀】时都于心不忍了呢?

“挑衅”这个技能之所以被设计出来,一是因为我觉得它很有趣很有可玩性,二是很能体现为实现师父生前意志而倾尽国力、屡次北伐、渴望一战的姜维的心情。在觉醒技刚刚被设计出来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姜维的“志继”了。

由于不甘“英姿”被周瑜独占,所以干脆赋予这位英年早逝的将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觉醒技。常常被人拿来质问我“是不是对他有偏爱?是不是照着自己画的”等等……事实上,的确有偏爱,但我离他的样子还有差距……不过这张图我可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开始为整个系列做策划的时候,很为这两位老人纠结,吴势力的名额太满挤不下他们,好在后来有了“合体”牌,他们才得以一同登场。插画中一前一后、性格迥异的两人表现出了如同技能般强大可靠的支持感。

在最后定稿前,蔡文姬的技能思路一直脱离不开“胡茄”和“十八”这些字眼,我为自己任性地坚持数字游戏而懊悔不已,好在后来终于走上了正轨,塑造出了这样一位痛恨战争、胸怀天下的才女形象(=_=是这样吗?)。我很喜欢画师设计的这个发型,极有异族风范!

变化的仙人左慈几乎是作为压轴般地登场角色,这次的设计兼顾了好玩和稳定,虽然文字看起来很多,但一点也不难理解。他后背冒出的仙气幻化成的武将们可以通过大图充分观赏到了吧。

在这张插图的构思上,我最先冒出的想法是刘禅在驾驶机器人般地驾驶子龙战斗着……实在是太诡异了,后来决定加入一条龙来表现神将的威力(其实它就是黑龙版三国杀封面上的那条黑龙)。长坂坡的背景是一开始想好的,不过画的时候才发现表现出一骑当千的感觉是如此之难(T^T)。

这张好评如潮的插图其实是所有神武将作品里费时最少的一张,可谓一气呵成。“狼”和“流星”的元素也许是作品的亮点,只是前者一开始便决定好了,而后者是画到一半才想到的。作为整部系列的终结之画,我想它的意义也非同凡响,也许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突破吧。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古有枭雄刘备三顾访寻贤士卧龙。
今有各位朋友三连支持大梦!
谢谢!感谢!拜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