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切都会过去

2023-04-07 10:02 作者:沈浪101  | 我要投稿


历史的温度7-1

1

有六个字,可以时刻拿来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

当你失意时,你可以用这六个字提醒自己,而当你得意时,亦然。

2

4月3日,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引路,隆裕太后的棺木被隆重抬到前门火车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送到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梁各庄行宫内暂安。

同年11月,光绪的陵寝崇陵地宫先期建成,隆裕与光绪一起入陵。

这对“生不同衾”的夫妇,最终“死后同穴”。

3

而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当时身处中国历史舞台中央不同派别的人,不约而同给了隆裕太后相同的四字评价——这四个字隆裕生前简直连做梦都不敢想:“女中尧舜。”

4

隆裕虽然被夸,但其实大家夸的不是她,而是共和制度,是中国能以一种不流血的方式走向共和。

越是夸隆裕,就越是能显出时代的潮流指向,共和的来之不易。

在这里,隆裕只是以末代太后之尊,充当了一个道具而已。

朱批:

这还是一个好的道具。

不好的道具,就该是红颜祸水,女色误国了。

5

当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型: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达到了总人口的51%,正式进入城市化时代。

城市人口大规模提升带来的一大结果,就是涌现出一个新阶层:新兴中产阶层。

这个阶层人数庞大,他们并不是出身于名门或贵族,可能父母还在农村或身处城市里原本比较贫苦的阶层,而他们这一代通过读书和自身的努力,开始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6

而这个阶层的人们很容易产生各种焦虑:他们一方面为摆脱了父辈的贫苦和落伍而有些沾沾自喜,但另一方面又对进一步拥有财富和地位表现出一种迫切的渴望,同时还有一种对失去现在地位或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的恐惧。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这个阶层的阅读市场就出现了一片巨大的真空。

7

当时的美国市场上,新闻刊物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一头,是以“黄色小报”为代表,报道“低俗新闻”。

其中以两大报业巨头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之间的“黄色新闻”大战最为著名。这些报纸以色情、自杀、灾祸、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内容为主打,辅以夸张的标题和排版,专门满足低层次读者的猎奇心理,基本上没有什么营养。

另一头,是以美联社为代表,报道“高冷新闻”。这类新闻严守“新闻专业主义”态度,只给事实和数据,力争避免出现任何主观倾向和观点,一切交给读者自己分析和判断。而这类新闻,一般人是读不懂或读不下去的。

8

1936年的11月23日,亨利·卢斯又布下了自己传媒帝国的第三颗棋子:《生活》(Life)杂志。

它的创刊卷首语写得就让人似乎很难拒绝: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

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

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人,军队,大众,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

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高塔和新发现;

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与房间里的人和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

去看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

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

去看并且感动;

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

9

当然,我个人始终认为,从“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越来越多人对这样一种服务的需求还是在逐步加强:帮我梳理好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为我过滤掉那些毫无意义的垃圾信息。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亨利·卢斯创办《时代》等一系列杂志的初衷,至少有一部分到现在也是合理的。

在传播渠道垄断被迅速打破、各种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纸”是肯定会衰落的,但“媒”是永远的刚需,尤其是有用的“媒”。

朱批:

赞同。

互联网,物联网等等。

联线,媒介。

怎么介入,如何切入,从来都是很有智慧的一件事。



一切都会过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