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日子:高考志愿选择,虚拟的郝楠与真实的张雪峰,你听谁的
《追光的日子》从第13集开始,剧情主要围绕选择“高考志愿”,这个任何一个高中生、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青云中学在这个问题上做得不错,他们对高三年级搞了一次高考志愿目标规划活动。
这次规划活动,不是让老师和家长为孩子们规划人生蓝图,规划的主体是高三学生们自己。

规划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学生们早点确定目标,并且为目标而努力。郝楠上完课向大家宣布这些事情,提醒他们明确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每个学生都是心事重重。
出水才见两腿泥,只有动真格的,才能检验出每个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潜力!

就像平时喊口号、唱高调,谁到会,但是只有身临真正的战场环境,才能考验出谁是勇士,谁是懦夫。
在这个问题上,每个学生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学生们需要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各高校过去的分数线,预测明年的分数线;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在剩下的时间段内所能提高的程度,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评估,然后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做出选择。
自我实现意向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就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自己的潜能,确定了高考志愿,也就是自我实现意向,但是,他们还要面对家长的期望,家长给他们制订的人生规划。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向与家长的期望,高度重合,这最好不过了。

但是,很多情况下,家长的期望和孩子们的自我意向,是冲突的、对立的。
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焦虑和内耗。该听谁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是违心听从家长的安排?
看得出,《追光的日子》,郝楠的教学理念是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意向。
这也是学生和家长们,对郝楠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信任和依依不舍的根本原因。
被尊重,被理解,再加上正确的引导,是14班进步的主要原因。

《追光的日子》第18、19集,基本是吴凯唱主角,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吴凯的妈妈最终选择了支持孩子参加艺考。
剩下的,就只有高远了,他其实一直在秉承母亲意愿报考医学,和自己的考飞梦想的矛盾中挣扎、徘徊。
不过,我估计,高远最终还会选择考飞。

如果他秉承母亲的意愿,违心报考医学,在他心里就可能会产生两种人格,产生焦虑和自我内耗,自我实现意向被压制,他的潜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如果是这样,来年估计他不可能考上华清医科大学。
只有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自己诚实,追随自己的自我意向,勇敢面对自己、家长和外部挑战,一个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因为孩子们经济上还不独立,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就拿这个要挟孩子,看起来他们好像对孩子好,但是,却是在摧毁孩子。
就好比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员,指挥部队把重型坦克开进丛林作战,大家说,坦克的威力能发挥出来吗?

青云中学和郝楠的目标规划活动,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这是帮着孩子们自我评估、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好方法。
但是,我认为,在高三才开始进行这项活动,其实有些晚了。
最好是从高二下学期一开学就进行,早开始进行,孩子们的人格就越早独立,越早具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潜能也就发挥得越多,自我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
我认为,无论是家长也罢,孩子也好,看《追光的日子》,最值得借鉴的就是高考志愿目标规划这一大段剧情,借助这个活动,孩子和家长的冲突会暴露出来,冲突暴露的越早,解决的越早,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

正好,最近升学名师张雪峰又因为帮助学生选志愿的事情,引发了争议。
张雪峰给孩子们填报志愿,主要以“好就业”为标准,这里面的确有很多现实的无奈。
张雪峰的客户主要是平民阶层的孩子,现实的社会,不是纯理想主义的象牙塔。
从现实和实用性出发,张雪峰的观点的确是中肯的,对学生和家长有用的。
我个人觉得,家长如果有能力支持孩子的自我实现,就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遵从孩子的梦想。
如果没有能力支持孩子的自我实现,就听一听张雪峰的建议,和孩子讨论商量一下,尽量选好就业的专业和院校。
不过也要看到一点:现在的所谓“好专业”,过上几年,未必就还那么好。
当大量的人才都扎堆涌向同一个热门赛道时,势必会造成激烈内卷,而不够优秀者就会出局。
所以,还是要尽量在兴趣爱好与面对现实之间,找一个平衡。
因为如果孩子对某个专业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和排斥,那么即使勉强去学了,那也肯定学不好。到时候如果再转专业,不但耽误时间,还很痛苦。


虽然,现实社会的每一个小进步都充满着阻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那些自我实现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创造力的、勇气和体谅并存的人,才是推动进步的力量。
所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通过自我思考,对自己进行规划,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剧中的郝楠,做到了一个好老师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