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时政考前必备(三)成渝双城记
01
川渝“六江”生态廊道建设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印发《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共同推进长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谋划和实施一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现两地生态共建共享。“六江”生态廊道包括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和沱江等重点流域。
0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21年6月2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同时,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1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03
川渝共建首个古生物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8月18日,川渝共建重庆市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在重庆挂牌。该实验室由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与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申办,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联合认定,研究内容涵盖古生物骨骼化石、古生物遗迹化石、古环境和地质演化、科普等方面,是川渝共建首个古生物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04
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
近日,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主打绿色牌,从定位、目标到重点行动,都贯穿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该方案明确建设将分两步走:2025年示范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胜地,最终打造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地。范围涉及重庆梁平、长寿、垫江和四川邻水、达川、大竹、开江7个区(县),推动形成“一廊两片多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发展定位为:绿色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探索促进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制度创新成果;生态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同培育精品民宿、森林康养、观光体验、绿色农业、山地运动等生态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构建绿色田园、古朴乡村、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现代、便捷、绿色、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探索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重点落在融合上。该方案明确,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范围包括四川省泸州市,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全域。方案提出到2025年,示范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到2035年,示范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效运行,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六大重点任务包括:协同构建内联外畅的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立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协同融入内外互促的开放合作格局,协同探索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协同完善便捷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协同探索建立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05
川渝协同立法
2021年3月,《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迈出协同立法第一步。已于7月1日施行的两个条例,在加强毗邻地区合作、推进政务服务标准统一等方面作出对应性规定,将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创造有利条件。
2021年11月,嘉陵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长江支流,也是四川、重庆两地的母亲河之一,为共同保护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维护水生态安全,川渝两地省级人大常委会25日分别表决通过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两地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的首次尝试。
06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11月29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
《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
具体建设任务上,《规划》提出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大任务。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方面,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的支撑作用,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方面,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方面,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
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方面,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成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开放合作,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导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面,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生态空间格局,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重塑天府之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城市形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强化重点领域改革系统集成,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开展同城化综合试验,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创新成果和改革经验,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
三主三辅:三个主站为成都站、成都东站、十陵站;三个辅站为天府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
一核四区:“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一屏”,即龙门山—邛崃山生态屏障;“三网”,即岷江、沱江干流及其支流、涪江支流形成的生态水系网;“三环”,即以环城生态区、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为骨架,串联城市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环都市圈森林湿地公园,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环;“多片”主要依托城市通风廊道、生态绿楔等,划定联系各类生态斑块、防止城市连片发展的生态绿隔区,发挥生态维育、城市隔离、农田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