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对“云”和“问”两字的演变初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朋友力图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也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获得人们的重视、加强研究。同时,大多数的国人对于汉字的基本知识和演变过程并不了解,对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更是充满了种种误解。所以,此篇文章拟通过对于“云”和“问”两字字形和字义的演变来科普和归纳相关汉字知识和语言学知识。

“云”字从古到今的字形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当今的人们普遍认为“云”才是“云”字的原字形。
在《说文解字·卷十一·雲部》中,许慎认为:“古文省雨。古文上无雨。非省也。”繁体汉字中的“雲”并不是“云”的原型,其“雨字头”应是后人为表意而添加所致。在《甲骨文字典》里的“云”与下图中的甲骨文类似,因此通过“云”的甲骨文,我们可以肯定“云”才是“云”字的原型。

那么,是什么时候“云”字表示云彩时会添加“雨字头”的呢?从下图出土的姑苏剑上的金文铭文来看,在西周与春秋早期中,云还未和“雨”相联系。

然而,在图3所示一件出土的楚系竹帛上我们却可以发现其中的“云”字上面有了“雨字头”。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判定“雲”字大概出现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

要想探讨“云”字的字形的演变,我们就要从字义下手,对“云”字的意义演变进行探讨。一般人都认为“云”的本义就是“云彩”之意,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虽然《说文解字•卷十一•雲部》中有“雲,山川气也。”的说法,但是这是变形之后的字,根据我们上面初步判定的“云”字变形时间来看,原型“云”的本义可能并不是名词。在成书较早的《吕氏春秋•明理》中不但有名词用法的“有其状若悬於而赤,其名曰云”一句话,还有表动词用法的“雲氣西行,云云然”话语。同时,虽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地气上为云”之辞,但是其成书时间也大概位于战国时期,所以不应该以此为依据断言“云彩”为“云”字本义。
个人在研究“云”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体时,注意其下半部分的字形程一漩涡状,上面的“二”在甲骨文在指“天空”,整个字体如同龙卷风在天上旋转的姿态。同时,在上图的楚系竹帛的“雲”中,原本的“云”几乎与低压旋风的形状一模一样,所以“云”字本义应该为“龙卷风在天空中旋转运动”。同时,因为龙卷风旋转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积雨云,所以古人赋予“云”字为云彩之义。
但是,不管原始义是以上两者哪一个,我们能根据“云”字的不同出处时间先后与甲骨字形肯定“云”的其他含义一定是从这两个含义之中演化出来的。天上的云彩因为变化多端,所以开始演变成新的词性,如昏姻孔云中的“无根无源的、及不确定的”意思和作为动词时“流传、传说、说”的含义。有因为“云”字有着“龙卷风在天空中旋转移动”的意思,也从另外一边引申为“风起云涌”中“像龙卷风一样铺天盖地”的意思。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传统古典文学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云”被文人赋予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意义,如《庄子·大宗师》里“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的“高的”之义,和《楚辞·九歌·云中君》里“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中的“高空”之义,和《诗经·齐风·敝笱》里“齐子归止,其从如云”的“盛多的”之义
在此,我们能发现“云”字的含义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意思变得过于繁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与阅读时候的理解流畅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的“云”字因为意义过多,而用“雲”字来表示“云”字原本的一部分含义,以达到使人们在阅读时候能方便区分含义的目的。
另外,对于一部分人认为“云”字重新合并“雲”字的规定不妥,但是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首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云”字就不断在合并其他的字形。西周与春秋早期存在表示“流传,说”意义的字,然而在秦汉以前此字便被“云”字重新合并,我们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典籍发现以后表“说”意义的字均是“云”字,因此“云”合并“雲”是有着历史先例的。其次,“云”的众多含义在现代已经不见,例如“龙卷风在天空中旋转”和“无根无源的,极不确定的”等含义,所以即使只有“云”一字,也能把两字的含义明确地在语境中表达出来而不会影响阅读和交流过程中的理解。
既然“云”字在最初因其意义过多的原因而被拆分为“云”和“雲”两字,现在我们便可以来研究一下“云”字的本义。

“问”字繁体为“問”,根据繁体我们可以明白《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問,訊也。从口,門聲”。通常,人们认为通过其字形会意“人进入门中向人开口”为其本源含义。但是,“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因为門的甲骨文如图,

表示一个狭窄的地方,所以代指拘禁室。也因此,“问”的原义便是“拘捕起来并审讯”。后代的《资治通鉴》中也用此含义作“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周礼·大宗伯》中便有以问来表示追究责任的语句:“时聘曰问”。
“问”字的含义呈现出一线递进发展的拓展过程:从上文提到的两个含义到《书·吕刑》中“皇帝请问下民”的“质询、提问”之义,再到《战国策·齐策》中“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的“寒暄”之义。可见,“问”字含义的变化就是一个语气不断减弱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典籍记录的过程上来看正是春秋到战国这个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因为我认为“问”字含义的演变便是人们从愚昧到文明、从野蛮到讲礼、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体现与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收到社会环境改变影响的观点。
“问”字在古代不仅有着“問”的写法,还有作为异体字的

写法,上采下口。在西周陈侯敦中有一个金文如下图,其由象人把手放在耳朵上听的字形发展变化而来,此字形可以作“闻”,亦可以作为“问”。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著(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 检字)中华书局,2013
[2](明)张自烈,著 曹琨,整理。正字通(影印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3] https://www.zdic.net/ 汉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