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想录230806 艺术基于实现方式的一种分类方法
概括:艺术的本质目的是让人快乐。艺术就实现方式而言应被分为感觉艺术和思维艺术。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人的高级思维来接受。
我们用感官接受艺术。通过视觉,我们能够接受绘画的艺术。通过听觉,我们能够接受音乐的艺术,这些是广为接受的艺术形式。但如果进一步说,通过嗅觉,味觉,我们能够接受美食的艺术。再进一步,通过触觉,我们能够接受触感的艺术,虽然后面这几种形式还未被广泛认知为艺术。于是,我用尚不成熟的心智和浅薄的阅历得出初步结论:艺术就是感觉。
显然,有一种极其普遍的艺术形式我并未在上段提到——文学。它就正好超出了我上文对艺术的定义,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感觉。最普遍的,我们读书,用视觉识别文字,从而接受文学艺术。但显然盲人通过触摸盲文也能达到同等效果。再发散一下思维,把文学与具象的文字分开,那么我们看默剧也能接收到其中不乏文学性的剧情和表演。所以文学到底是怎么被接收的呢?不是感觉,而是大脑,是思维。
一切的感觉均是文学的工具,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文盲通过读书接收到任何文学艺术。但之后,接收文学艺术的第二道,最关键的坎,在于思考水平。每人的情商不同,有些人就是更能捕捉到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每人的知识储备不同,没经历过文中时代背景的人就是更难理解反映时代的文学。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反应中国现实和价值观的书籍,尽管它们有的可能在大众评分中文学性不如其他世界名著,但我就是更能在其中更轻松地接受到更多的文学艺术。
真不巧,文学打破了这个规矩。那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其他已被归类的艺术形式呢?绘画,音乐,美食,触觉就单纯只是因感觉而形成的艺术吗?好像也不是。我们知道,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突然爆发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巨大分歧,诞生了抽象,印象等派系,它们甚至不惜故意降低真实性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同理,音乐的派系更多更广,每种派系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追求,表达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而它们分化出的这部分情感和思想,则与文学更加相似,显然更需要大脑和思考来接受。
总之,第一段的结论不成立了,艺术不单是感觉。那就基于目前的资料在尝试总结出一个观点吧:艺术分为感觉艺术和思维艺术两种。从这两个独立的定义去倒退,感觉艺术指的是可以不用思考,单靠本能的感觉来接受的艺术。思维艺术指的是需要人的高级思维能力才能接受的艺术。艺术形式通常可以兼容这两种艺术实现方式,其中占比更高者为该艺术形式的本质实现方式。
终于努力得出了这个结论。现在再加把劲,给这个结论举几个例子来佐证吧!
昆丁的《杀死比尔》,以残忍的,让人血脉喷张的画面激发观众内心深处对暴力野性的渴望与冲动,需要深度思考才能接受的成分较少,属于感觉艺术。诺兰的《蝙蝠侠》,剧中暴力成分不少,但并不着重刻画暴力本身,而是和其他要素一起渲染故事,目的是更好的讲述故事和人物,这需要人的深度思考来接受理解,属于思维艺术。
《完美音浪》的动作系统,用视觉,听觉,触觉高度统一的节奏感娱乐玩家,不需要深度思考来接受,属于感觉艺术。《我的世界》的游戏流程需要玩家自行探索,建造,规划目标,充分调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人的深度思考来理解接受,属于思维艺术。
听起来,思维艺术似乎比感觉艺术更高级?从实现方式上看是的。通过训练,低等动物也能或多或少接受理解部分感觉艺术。但思维艺术需要高级动物——人独有的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接受。但是昨天,up主尚在天国对《死亡搁浅》的点评启发我进一步完善这一结论。他提到,《死亡搁浅》不同于其他刺激多巴胺的游戏,更注重于刺激催产素产生。这与我的结论不谋而合,多巴胺代表感觉艺术,催产素代表思维艺术。二者都通过激素的释放,通过不同角度,带给玩家快乐。激素本就如此。它或直接或间接驱使着高级动物——人类和低级动物的所有行为。生物的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激素带来的化学快感,艺术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