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匈奴臂膀本质是经济扼杀,从游牧帝国财富来源,剖析汉武帝战略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书接上文,本篇我们讨论汉匈战争的历史。
此前几个视频叙述了匈奴人的分封、礼乐和宗法制度,揭示了匈奴帝国维持稳定的奥秘。

然而基于脆弱的游牧经济,无论草原上实行的制度与中原多么相似,他们肯定还是要抢劫的。
抢劫一定会遭到反抗,尤其是汉朝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力大幅增强之后。
一、经济加油包
那么汉朝要如何反击匈奴?大家耳熟能详的辉煌史诗有很多,例如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
不过史诗归史诗,如果想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战略构思,我们显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还需要从匈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西汉在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36年陈汤灭郅支单于。
此时离马邑之谋已经过去了近100年,土地贫瘠草原哪来的物质财富,能供游牧帝国和汉朝对抗这么久?
再比如漠北之战后汉匈双方在西域进行了近60年的拉锯,这地方很重要吗?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剖析匈奴帝国的经济基础和财富来源。
最显而易见的事实,草原虽大,土地却很贫瘠,松散的游牧部落也发展不出太复杂的手工业技术。

当然搞不出某项技术,不代表你不需要这类产品,这时候一般两个选择,抢劫或者购买。
匈奴帝国成立之初刚好赶上秦末乱世,军事实力上对中原有着巨大优势。
购买要花钱,所以单于会选择抢劫?
我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后来发现格局真的低了。
抢劫是有成本的,匈奴集结大量骑兵影响生产不说,汉朝也不是软柿子,把你埋伏了怎么办?
因此从性价比角度看,最好的办法是我不打你,还能让你乖乖把钱交了。
白登之围后汉朝开始和亲,这是国力衰弱时不得不执行的妥协政策。
《史记》记载:
“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也就是说和亲的关键不在于公主,而在于岁奉,得给钱,而且每年都要给,和后世宋朝岁币一个性质。

具体给多少呢?汉武帝之前相关史料的记载都很模糊,只是遮遮掩掩引用汉文帝的感叹:
“所以输遗单于甚厚。”
倒是狐鹿姑单于时代匈奴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求着和亲的时候《汉书》开始有精确数字了:
“岁给遗我靡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约如故,则边不相盗矣。”
换个角度思考,你看,快被打死的匈奴都敢开这么高的价,汉武帝之前他们胃口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么每年给钱就能买来和平了吗?行为上看,他们比后世辽国的下限更低。
汉朝每年给钱后照样要被骚扰,和亲只能保证单于不集结几十万骑兵大规模南下。
边境上的抢劫该怎样还怎样,也就是《史记》中提到的:
“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一边拿钱一边抢,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匈奴连着赢两次的那种,就这还不算完。

单于另外要求汉朝开放边市,允许双方进行贸易。
此项要求虽然还算平等,汉朝也赚了不少钱,不过客观上也向草原输入了大量物资。
总而言之,汉武帝之前中原一直是北方强敌最大的经济加油包,但不唯一。
匈奴人统一蒙古高原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汉文帝时期他们拿下了西域。
具体时间可能在公元前177年左右,《史记》中提到这一年右贤王击败了月氏,然后: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我在之前地缘系列视频中曾经剖析过新疆的自然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以天山山脉为分界线。
南面属于南疆,大片沙漠上分布着零碎绿洲,发展出了一些以旱地农业为主的城邦国家。
北面属于北疆,以游牧为主,存在着乌孙这样的游牧王国。

这种环境对中原农耕民族来说可能并不算好,但对人口稀少的草原游牧帝国却称得上非常富饶了。
从现存史料看,匈奴在西域的管理主要是羁縻模式,重点在于压榨钱粮。
中原王朝自张骞归来后很快意识到了此地的重要性,《汉书》里着重强调匈奴:
“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单于对强汉都能狮子大开口,没有反抗能力的小邦国过的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两汉交替时草原势力曾短暂重返西域,结果诸多小国不堪盘剥集体跑到长安要求重建都护府。
另外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看法认为匈奴从西域获得的补给品种类非常齐全。
包括但不限于牲口、农作物、金属、各类手工产品等等。总之,新疆对游牧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
除此以外呢?东部区域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东胡被冒顿单于击败后,部分残部跑到了大兴安岭南端,逐渐形成了乌桓部落。
此后年年都要向单于上供包括皮毛在内的大量物资,还要出青壮年给人当炮灰。稍有不顺:
“辄没其妻子。”
综上所述,早期匈奴人同时从三个方向上获得经济输血,日子是非常好过的。
二、断匈奴臂膀
明白了匈奴帝国的经济格局,就可以进一步理解的汉武帝战略思路了。
首先,战争爆发后草原上肯定很难再从中原获得补给了,汉朝实行了非常严厉的关禁政策。
从马邑之谋后的第五年算起,到呼韩邪单于投降,双方和亲、关市完全终止。
虽然利益驱动下还存在边境走私情况,不过走私毕竟是偷偷摸摸的,流出商品数量相对有限。
而且冒着砍头的风险走私是为了什么?不就是钱吗?这时候匈奴想买中原产品得花大价钱,还指不定谁亏谁赚呢。

接下来呢?汉武帝制定的战略被《汉书》高度概括为:
“断匈奴之左臂,裂匈奴之右肩。”
现在网上比较出名的说法是“断匈奴之右臂”,可能是因为汉匈双方在西域长期拉锯史料记载较多的缘故。
事实上“断匈奴左臂”的战略目标反而完成得很早,过程也很顺利。
汉武帝北伐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133年开始至公元前119年结束,大家通常很熟悉。
卫青、霍去病闻名天下,收取河套,打通河西走廊,发动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单于北遁,漠南无王庭。
很多人有种错误印象,觉得这个时候匈奴已经完蛋了,汉军打得非常轻松愉快。
事实上到此为止汉朝的伤亡已经很惨重了,汉武帝的战略目标也只完成了一半。
我统计了各类史料记载,战争的前15年共爆发了24次战役,汉朝主动进攻的有8次。

卫青、霍去病再厉害也只有两个人,不可能把万里长城全部护住。
经常是汉军出塞把匈奴暴打一顿,匈奴人很快找机会在边境上大规模入侵一次。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点类似于回合制,不过汉朝血槽厚的不是一星半点,于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个阶段有两个非常耀眼的战略成果,收取河西走廊与河套众所周知,不多赘述。
同样重要的是霍去病击溃左贤王部,把乌桓迁徙到了辽东附近。《后汉书》曰:
“为汉侦察匈奴动静,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至此断“匈奴左臂目标”完成,单于再也无法从东方获得经济补充了。
而且因为世仇的缘故,乌桓成为了汉帝国的附庸,后来还主动挑衅攻击匈奴。
加油包硬生生变成了放血槽。
第二个阶段是休战期,损失惨重的匈奴在漠北养伤,汉朝霍去病英年早逝,且汉武帝正在讨伐南越。

双方表面上看很平静,汉朝却没闲着,公元前108年赵破奴击败楼兰,开始将势力范围延伸至西域。
此后的第三阶段开始于公元前103年,由于失去了霍去病这样的优秀将领,历次北伐往往损失惨重。
汉武帝迫于无奈发布《轮台罪己诏》宣布停战。
不过这个停战仅指不再远征漠北,汉匈双方在新疆的拉锯战从来没停过。
你能在许多史料中找到单于对西域势在必得的决心,仅战略要地车师就先后打了五次战役。
据《汉书》记载,匈奴大臣皆以为此地:
“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
汉军即便花大力气打了下来,马上又会遭到疯狂反扑,所谓:
“单于必争此地,不可田也。”
匈奴帝国的物质基础远不如汉朝,放血式的消耗战下肯定会率先倒下。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几代人近60年血战,西域终于被中原王朝牢牢掌控!
三、质变
到了这个地步,付出了巨大牺牲,汉武帝断匈奴左臂、右臂的战略终于完成。

三个方向上,单于的经济加油包全部变成了放血槽。
草原上单一的经济模式和漠北匮乏的草场资源逐渐让游牧部落陷入巨大困境。
量变引起质变,在遭受外部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匈奴帝国的内部同样开始出现问题。
接下来的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