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

2023-04-04 10:02 作者:叫什么名字好呢随便吧  | 我要投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rHJzFvvD6hAYcV-jn5KVQ?pwd=9zfj 

提取码:9zfj

编辑推荐

★ 《读者》杂志2019十大影响力好书

★ 书稿全新改版。近8万字的全新修订。增加不可通约性周围的问题、量子理论中的测量,重写演化理论。

★ 阅读体验升级。译者孙天老师逐字逐句再次打磨书稿,中科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李明洋老师对全书专业知识进行了审阅

★ 重磅专家推荐。科学家文小刚、颜宁创办的公众号《返朴》重磅推荐,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陈春花、猎豹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盛、《精进》作者采铜等多位名人推荐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 / 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 / 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作者简介

作者: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
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教授。他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世界观》一书的文稿进行反复打磨,并配以丰富的图表补充说明。同时,作者具有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分解成读者可理解的语言的独特能力,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译者:孙天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已从事翻译工作十余年,语言风格多样,作品体裁丰富,先后为童趣出版社、天天出版社等机构翻译多套丛书及出版物,并长期为《环球时报》《华夏地理》《第一财经周刊》翻译专栏文章,作品内容涵盖旅行游记、财经评论、商务文书及科普知识等。


精彩书评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本书用科学哲学的改“观”演示了世界进步的图景,像一本“导游图”一样,领着我们近“观”了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巨匠的工作坊,讲解他们的工作方法及原理。作者总是把我们拉近,而不是推远,不断用比喻化繁为简。先哲们因哲学的、科学的工具改变了人类的“观”,人类又因“观”改变着“世界”。本书亲切自然地完成了“世界”与“观”的互动演进历程的拼图展示,是广大学子建立科学世界观、走向科学道路的最佳入门书,也许还能给各路学子意外的灵感!

“返朴”  大科学家领航的科普新媒体 (ID:fanpu2019)
德威特用浅显的语言、精妙的类比、丰富的例证,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这两大看似分属不同领域的学科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就此而言,该书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能带给读者源源不断的启发。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
随着对数字技术影响理解的深入,我更深地感知到,每个人都需要全面更新自己的认知。《世界观》一书正是赋予读者一套全新的认知体系,如果你仔细阅读本书,认知一定会提升,思维会迅速升级。本书纵横西方科学两千年,从探索什么是科学,科学对世界观的影响展开,让读者在一系列有趣的话题中,升级自己的认知体系和底层逻辑。那些关于真理、信念、经验、常识、事实的阐释,那些关于历史、科学与哲学的关联,充满着思辨,复杂而迷人。打开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


樊登 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这本书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我们在一代一代地更新世界观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事情是了解清楚,关于什么是科学、如何用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这些一系列的基础命题。

所以要想真的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你必须得知道人类的历史上是怎么样一步一个脚印,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到哥白尼,到第谷,到开普勒,到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到今天的量子力学,我们逐渐地在破解自然给我们设定的这个迷局。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本书以“世界观”的两次变革为切入点,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基本话题汇集在一起,让历史和哲学交相辉映,是科史哲的最佳入门读本。

傅盛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世界观》内容非常“烧脑”,读起来有些吃力,但这正是这本书最值得读的原因。我年近不惑才接触此书,人生底层逻辑的构建晚了20多年。尽管我的人生也无比努力、勤奋,但如果在青年时我就能理解人类发展的底层规律、思考力量的伟大,也许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这是我推荐的书中最值得读的一本,没有之一。

成甲  “成甲”公众号主理人、《好好学习》作者
科学素养不是科学家才需要的,而是今天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本优秀的科学哲学史,则是我们快速一览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全貌、掌握其精髓的捷径。《世界观》就是这么一本精彩的著作。如果你要成为面向未来的通识人才,那么请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好书。

阳志平  “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有一种认知跃迁润物细无声,对于你我来说意义重大,它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作为整个人类认知体系的反映,先后历经多次变迁。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人类跨越了将近两千年。整个人类认知跃迁背后的思维工具——经验、归纳、逻辑思考,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答案尽在《世界观》一书中。此书是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一流入门读物,全书简明流畅、深入浅出、直截了当。期待各位读者开卷有益。

采铜  心理学人、《精进》作者
凭借我们的感官和日常经验认识到的世界,并不能还原世界的本来面貌,唯有借助科学发现所理解的世界才更接近于真实。通过本书我们能了解历代科学巨匠为揭开世界本质之谜所付出的努力,并为建构一种更可靠和更理性的世界观创造了可能性。我相信所有人都需要这样一本书来提升自己的科学意识,因为我们头脑中的重重迷雾需要一剂科学的清醒剂方能驱散。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命题

第1章 世界观 // 002

第2章 真理 // 016

第3章 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 036

第4章 证实与不证实证据和推理 // 045

第5章 奎因-迪昂论点和对科学方法的意义 // 056

第6章 哲学插曲:归纳的问题和困惑 // 072

第7章 可证伪性 // 083

第8章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 091

第二部分 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

第9章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宇宙结构 // 102

第10章 托勒密《至大论》序言:地球是球形的、静止的,并且位于宇宙中心 // 111

第11章 天文学数据:经验事实 // 129

第12章 天文学数据: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 140

第13章 托勒密体系 // 150

第14章 哥白尼体系 // 162

第15章 第谷体系 // 177

第16章 开普勒体系 // 180

第17章 伽利略和通过望远镜得到的证据 // 193

第18章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所面临问题的总结 // 215

第19章 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性/概念性关联 // 223

第20章 新科学和牛顿世界观概述 // 230

第21章 哲学插曲:什么是科学定律 // 241

第22章 1700~1900年牛顿世界观的发展 // 254

第三部分 科学及世界观的新近发展

第23章 狭义相对论 // 272

第24章 广义相对论 // 299

第25章 哲学插曲:科学理论是不可通约的吗 // 310

第26章 量子理论导论:量子理论的基本经验事实和数学方法 // 327

第27章 现实问题:测量难题和量子理论的诠释 // 352

第28章 量子理论与定域性:EPR、贝尔定理和阿斯派克特实验 // 386

第29章 演化论概述 // 408

第30章 对演化的思考 // 429

第31章 世界观:总结思考 // 459

章节注释和推荐阅读书目 // 470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
  考虑到辅助假设所扮演的角色,当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时,比如验证某个特定假设的实验,我们并不是真的只对单个假设进行验证。事实上,重点是,这个实验更像是验证主要假设以及与之相关的辅助假设。因此,我们通常所验证的其实是一个观点集合。在面对不确凿证据时,可以摒弃或修改集合中的任意一个观点。这就是奎因一迪昂论点的关键要素之一,也就是说,其关键点是,一个假设通常不能孤立地接受验证。相反,被验证的都是一系列观点,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那么这一系列观点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被摒弃或修改。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奎因的说法,而这就是奎因说法背后的关键点,即我们的观点不是单独而是作为整体来面对经验的裁判。
  这里对观点集合的强调让人想起我们在第1章中对世界观的讨论。确实,奎因一迪昂论点的这一方面与世界观的概念紧密相联。要理解这一点,回忆一下我们在第1章中对相互联结的系统所进行的讨论。具体来说,我们通过拼图这个类比探讨了观点集合的概念。奎因倾向于将这样的观点集合看作“观点网络”,也就是用蜘蛛网来做类比。在一个蜘蛛网中,边缘区域的变化对中心区域只能造成微不足道的影响。同样地,在一个观点网络中,如果对位于边缘位置的观点(我们在第1章中所讨论的外围观点)进行修改,那么对处于中心位置的观点并不会造成太大改变。相比之下,中心区域的变化将给整个网络带来改变。与此相似,如果对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观点(核心观点)进行修改,那么整个观点网络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根据奎因一迪昂论点,对一个假设的验证通常并不只是对单独一个假设的验证,而是对一组观点或一个观点集合进行验证。那么,这里我们所说的一组观点究竟包括多少观点呢?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个假设,那么我们真正验证的观点集合究竟包括多少观点呢?是我们整个观点集合(或者说是整个观点拼图)中相对较小的一个观点子集合吗?或者更激进一点,我们所做的每个实验和测试是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都是对我们整体的观点拼图(或者说是整体的世界观),所进行的验证呢?
  对这些问题,并不存在一致认可的答案。奎因多次为更激进的观点争辩,他认为一个人的整个观点网络,也就是我们整个内部相互联结的观点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经验的裁判。如果面对与我们所持观点相悖的证据,那么任何观点,包括核心观点,都不可能免受修改。当然,我们通常更愿意修改比较靠近外围的观点,然而奎因的观点是,任何观点原则上都会被修改。验证是针对整个观点集合进行的。迪昂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则更为保守,他认为,验证可能涉及一个观点数量众多的观点集合,但通常这个验证所针对的并不是我们整体的观点集合,或者我们整体的世界观。
  尽管奎因和迪昂的观点在细节上有些不同,但他们大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验证通常不是针对一个孤立的假设,相反,验证通常是针对由一定数量的观点所组成的观点集合。而且,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这个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奎因一迪昂论点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推荐序Foreword

大约是在几年前,我第一次读了《世界观》的繁体版,读得很费劲,起初是由于字体的差异,但是很快就变成了内容的“烧脑”。读后感触至深的是,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观察和思考它的方式。

这正是本书最值得读的原因。

读完本书后,我突然发现之前的我并没有真正的世界观,尽管我年轻时还大段背诵过“世界观”这个词的定义。读本书之前,我认为所谓世界观,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看法;之后,我却突然意识到,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可能根本就没办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实”,如果我们坚信“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那么我们就会进入“认知障碍”,对世界的认知永远停留在农业文明的低水平上。只有我们认识到,所谓的世界观,不可能真正真实,只是我们不断大胆假设、反复求证的规则的组合,才有可能用思维重构,更多、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

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科技的大跃迁,都是一次世界观的重新树立。没有世界观的不断被颠覆,我们就摆脱不了“人是上帝创造”的神学社会,走不出几千年的低生产力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不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之前,我总以为科技的进步是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现在我才认识到,如果不是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对全人类世界观的一次次重塑,再多的积累也形成不了质变。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