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液活性物含量一般是多少?多了会怎么样?
一、洗衣液活性物含量的定义与测量方法
洗衣液活性物含量是指洗衣液中起到清洁作用的化学物质含量,通常用来评估洗衣液的清洗能力。测量方法一般采用挥发干燥法和离子色谱法。
二、洗衣液活性物含量的标准
国家对洗衣液活性物含量设置了一定的标准,其中洗涤剂类型、用途、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标准的制定。比如,我国国家标准GB/T13173-2017规定常用洗涤剂的活性物质含量应在10%~23%之间。
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因此洗衣液活性物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带来不同的问题和危害。

三、洗衣液活性物含量过高的危害
1. 刺激性增强:洗衣液中的活性物质含量过高会使得洗涤剂的刺激性增强,对人体皮肤、眼睛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2. 污染环境:洗衣液的排放既会消耗水资源,也会污染水源和土壤。活性物质含量过高的洗衣液会增加水源的污染负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3. 磨损衣物:活性物质过高的洗衣液会加速衣物的磨损和老化,缩短衣物的使用寿命。
四、洗衣液活性物含量过低的危害
1. 清洁效果差:活性物质含量过低的洗衣液清洗效果可能不佳,不能有效清除污渍和异味。
2. 花费增加:低活性物含量的洗衣液在使用时需要增加用量,而且清洁效果不佳,因此会带来使用成本的上升。
3. 环境影响:使用低活性物含量的洗衣液可能导致用户频繁地进行二次清洗,消耗更多的水资源,同时也会增加排放物的数量。
洗衣液活性物含量应该根据使用环境、剂型等因素来评估和确定,并且需要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使用时应视情况而定,不要盲目追求洗涤剂的多功能性,也不要因为价格太低而因小失大。
来源:https://www.jobyhome.cn/chanpin/xiy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