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招面试《用列举法求概率(一)》 说课稿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分三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列表法求概率。 2、地位与作用: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了解和掌握概率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因此,初中教材增加了这部分内容。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3、教学难重点:学习运用列表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两步实验事件过程较为复杂,直接列举实验的所有等可能结果常常会出现遗漏,而利用列表法就可以有条理的列举出所有等可能结果,从而达到求解简单事件概率的目的。因此我将掌握用列表法求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方法作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目标分析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三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学习用列表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实验、列表、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经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难 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他们更希望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过程分析 首先我通过教材133页的例题的练习对概率的意义和等可能性事件的两个特点进行回顾,并对上节课掷一个骰子的例题进行分析(当时我们是把可能的结 2 果一一列举出来的),把例1(教材第134页)掷两枚硬币出现的可能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引出今天的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 然后告诉学生,当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了不重不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如例1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示试验可能的结果: 正 反 正 正正 反正 反 正反 反反 如例2(教材P135):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 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 (2) 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9; (3) 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 这个例题难度较大,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有36种。如果让学生一一列举出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的话,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漏掉的,但是采用列表法就不会有漏掉的这种情况出现。再总结表格构造的特点,从而知道列表格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较方便地求出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接着有三个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可以让学生回顾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方法。通过对较为复杂地概率问题地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用科学知识辨别真伪的意识,使我们所学的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教法分析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例如: 1、情境激智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2、自主探究法:从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很多环节都是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活动; 3、以用促学法:从引例、例题、练习、思考题 ,无一不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 3 4、设疑求新法:设立 “游戏规则公平吗?”等疑问,要求学生设计游戏规则和提出合理建议,激励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参与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图片和游戏过程,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同时及时、完整地展示了解题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浅认识,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来源于:YG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