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相李林甫为何让胡人作节度使?如何让安禄山百般敬畏? (二)
当然了他当面去见右相李林甫的时候,连内衣都湿透了冷汗湿透的。你想想李林甫这种刀子嘴下手有多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本身就会感到一种恐惧,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单纯让人感到恐惧的话,他也不是真正的水平。李林甫采取的第二招才显得更有水平,安禄山来跟他汇报工作,本来就挺害怕的,大冷天的时候穿的也不是很多,结果李林甫就把身上的披了一个斗篷,摘下来给他披上一下,让安禄山非常感动。安禄山本身是这种胡人这些少数民族的将领比较重视这种义气,所以李林甫这个举动就让他非常感动,你想想当朝的宰相对我这个节度使关爱有加,这是多温暖人心的事情。
同时他也特别勉励你,好好干朝廷会记得的。李林甫更是心中有数。这番话说完之后,安禄山是真的心服。而且把李林甫称为恩相,叫做十郎,这个十郎在当时不仅是对长者的一种尊称,更有一种仆人对主人的这样一种称呼的味道,所以安禄山在当时对李林甫是感恩戴德,并且非常卖命的一个状态,如果这种情况能够维持下去有没有安史之乱还真不好说,毕竟安史之乱时候打得什么旗号,叫做清君侧,因为杨国忠取代了李林甫把朝廷给弄乱了?
如果是李林甫执政或者是延续李林甫这样政策的人执政,至少安禄山起兵的时候,更多的犹犹豫豫,你清君侧这个话就说不出口了,仅仅是恩威并施就能降伏这些节度使?显然李林甫本人都没这么想,在描述安史之乱爆发的这个历史资料当中,有一本书叫做通典,通典更多的讲的是经济和这方面的事情,但是他对安史之乱之前国家兵力的部署有这么一段描述,说西方两师和东北三师,国家的精兵都在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谁控制的?一方面是安禄山控制的,另一方面的就是哥舒翰控制的,李林甫采取的方式东北军团,包括西北军团之间能够形成制约关系,具体的体现就在于安禄山和哥舒翰这两个将领之间是非常不合的。
有一次在驸马府的宴会上两个人就碰撞到一起了,安禄山首先问了他说我父亲是胡人我母亲是突厥人,安禄山的母亲确实是突厥人,而且这个姓氏仅次于皇室,还是比较高贵的血统,所以安禄山很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当时就跟哥舒翰就讲了,你身份跟我也很相似。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正好反过来了,你说我们两个为啥关系不好?咱俩关系应该处的更好。结果哥舒翰怎么回应?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结果安禄山这个汉语水平也不怎么高,一听说是野狐,还以为说的是胡人是野狐。
所以暴脾气一下就上来了,大骂哥舒翰说突厥敢如此野,你个突厥的后人,你还瞧不起我,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两个人就要冲出起来了,其实哥舒翰还想解释解释,其她人说别说了他也听不懂,你们两个之间就别闹矛盾了,就被大家给拉开了。但是两个人这个梁子从此就结下了,一直等到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双方才有又一次真刀真枪的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更多的是采取彼此军事权力制衡的关系,来让双方达到一个军力的平衡。
在历史上李隆基能采取什么措施啊,比如说让安禄山来认杨贵妃为干娘这个事情其实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一种比较尊重的体现,更多的是关系的拉近,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也是大家比较接受的方式。知识分子就不那么太理解了,因为他们心目当中,你这算什么年纪小的给年纪大的当干娘,这是什么态度,非常的不满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相当一部分传统的士大夫,他没想到盛唐已经是一个超出汉民族统治范畴之内,属于天可汗这个层级的管理范畴了,这又是一个差距。
尤其是新唐书包括资治通鉴都是宋朝人写的,宋朝知识分子就没有上升到天可汗这个角度来看整个唐朝的政权格局,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多是非常短视,并且站在本这主意来思考问题的,当然我们不说的太远回到李林甫,在他的范畴之内能把这些事情做到这个程度也算是不错了,但是为什么做到这个程度,李林甫还被后世所诟病?有那么多的人不断的说他制造冤狱,而且对别人下手特别狠是个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