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亲密关系》(第五版)阅读笔记(五)
(一)非言语沟通
1身体语言
(1)注视。居于支配地位的人在交往中往往讲话时看对方更多,倾听时看对方更少。
(2)身体姿势。地位高的人常表现出开放的、不对称的姿势,身体的左右两侧摆出不同的姿势。相形之下,地位低的人常表现出封闭、对称的姿势,相对紧凑。
(3)身体接触。握手时满握、有力和持续时间长的人与软弱无力地握手相比,往往更加开放和外倾,低神经质。地位高的人往往更可能主动地触碰地位低的人,而不是相反。
2非言语的敏感性
男性在沟通方面做得很差却不自知。人际沟通技能的确实可能会让人产生盲点,让他们不太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痴迷型或恐惧型依恋的人对他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特别警惕,常常在别人的表达还未充分时就形成了对这个人情感的判断。
3非言语沟通的性别差异
与男性交往时,女性比男性的视觉支配性比率(讲话时注视对方的时间比倾听时注视对方的时间)更低。女性倾向于采取比男性更不开放却更为对称的姿势。
(二)言语沟通
1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社会渗透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与人际沟通的系统性变化紧密联系的。人们可能通过沟通进一步靠近彼此,沟通范围可以通过广度和深度来进行拓展。沟通的广度是话题的多样性,沟通的深度则是讨论话题对双反的个人意义。
新认识的伙伴倾向于匹配彼此的开放程度,如果对方表露得多自己也表露得多。一旦关系变得稳定,伴侣的应答性可能会变小,表露多的一方可能无法得到对方相同的表露回应。人们希望感受到爱和被重视,所以希望自己的自我表露能够得到明显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如果亲密关系陷入困境,则可能会陷入社会去渗透:交往退回到表层水平,谈话的深度和广度都缩减了;亦或是谈话广度缩减,而自我表露的深度增加但却是满腹牢骚。
2言语沟通的性别差异
在交谈的话题里,女性的谈话经常出现情感和人物话题(如支持),相形之下,男性则倾向于坚持谈论更客观、不带个人色彩的内容(如汽车、运动)。男性对女性较为开放,女性彼此之间也较为开放,但男性不怎么对其他男性进行自我表露。这往往导致男性常常依赖于从女性那里得到温情和亲密,而女性却较少需要在这方面依赖男性。
传统型、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会和最要好的朋友维持表层肤浅的沟通,故而需要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避免孤独。双性化的男性则能很轻松地向男性和女性进行自我表露。
(三)沟通障碍
1不幸福的伴侣在沟通的沟通障碍
(1)很难做到精确表述。他们常常数怨并述,同时谈论几个问题而经常偏离主题,在一长串关心的问题上扯来扯去。
(2)没能很好地倾听。时常以为自己有读心术,无需询问就能理解伴侣的想法、情感,仓促地得出结论。如中性或积极的动机往往被解读为存心不良。
(3)寻找纰漏和不可行性。经常使用“是的,但是”句式,传达对别人观点的批评。
(4)常常反向抱怨。用自己的抱怨应对伴侣的抱怨。
(5)以批评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或品德,而不是针对具体引起抱怨的行为。
2应对沟通障碍
(1)精确表述。将谈话重点放在可处理的、单独的某个行为上,使用第一人陈陈述,承认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关注全部放在伴侣身上。
(2)积极倾听。通过复述,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意思,让信息传递着有机会肯定那就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知觉检验,让伴侣阐述自己说过的话,澄清某些说辞。
(3)寻求确认。确认,即承认伴侣观点的合理性,表达对他们立场的尊重。确认不需要一定与别人的观点一致。即便我们与伴侣持有不同意见,也不需要虚假或谦卑地屈从伴侣的意见。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