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东阳西岘峰法华寺
【寺庙简介】
法华寺,位于浙江东阳市南郊西岘峰下。法华寺,距今1500多年,是浙中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与别的名刹不同,法华寺由于离城区较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除了讲经,法华寺里还曾办过友成书院。
【历史渊源】
法华寺,曾是天台宗重要寺院,历史上,法华寺为中兴寺(现东阳市宗教古刹法华寺)后建的环翠阁,隋、唐时期,佛教基本格局初立,形成了多种宗派。其中天台宗是我国创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又称法华宗。
唐代时,天台宗在东阳盛行,法华寺成为天台宗的重要寺院。天台宗第六世祖师智威在此住持,法华寺成为智威大师道场。天台宗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等诸大师,都曾在中兴寺弘扬天台教观法门。 天台宗八祖玄朗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高僧贯休云游到东阳,为法华寺法会挥笔题写了“雪山道场”四个字。
【兴建时期】
约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为纪念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中兴天台宗,原法华寺改名为中兴寺。
吴越国君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为保一方平安,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并尊天台山高僧德韶为国师。德韶在吴越王钱弘俶的支持下,不仅在天台兴建寺院13处,还多处舍资兴建其他地方的佛寺。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德韶国师“罄舍资金,鼎新构砌”,中兴寺内僧人文捷、敬温、敬超、匡信、师德,以及近居善信檀越葛仁照、金晖等同力募缘,终于在公元962年建成中兴寺新砖塔(即今法华寺南寺塔前身),这时候中兴寺声名远播,各地僧侣都要来此朝拜。
【布局结构】
中兴寺全盛时期,已经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建筑群体,采用对称式布局,沿中轴线排列了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规模宏大,甲于诸刹。
到北宋治平甲辰(公元1064年),中兴寺附近又建造了环翠阁。
《东阳康熙志》中的宋曹冠《中兴寺环翠阁记》这样描述:“凭栏徙倚,极目虚旷,东接涵碧,西望甑山,南临岘峰,北瞰画水,疏篁茂樾,烟霏敛散,平田迥野,鸥鹭去来,松声泉溜,清音唱喁,雨旸晦明,变态万状,四序之景不同,而览物之际咸足,以畅幽情也!”环翠阁只是中兴寺的附属建筑,但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使中兴寺的建筑布局更加完美,也反映出中兴寺的兴盛景象。除环翠阁外,中兴寺附近还有栖贤庵·罗隐宅、三杯亭、双鱼寺等胜迹,这里也是文人雅士酬饮游乐、吟唱题咏的游览胜地。
厉乾耀舍宅复兴法华寺史载,法华寺最早在县东十五里处(现在金店一带)。根据《东阳隆庆续志》,法华寺在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已废。
数年后,唐朝刺史厉文才辞官归乡,卜居天马山下(岘山分支),所建屋宇“室宇精华,林园大盛”,人称“厉刺史府”。大约130余年后的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翰林学士厉乾耀(厉文才之孙)等兄弟六人商量,舍居所为寺,请东白山大德超禅师来法华寺任住持,谋修建寺,“撤堂为殿、广榭为楼、雕玉刻石、金碧辉煌,钟有台、经有藏、禅有院、律有堂,实为佛界严净,江南胜迹”。据传,寺院范围数十亩,僧侣数百人,寺规甚严,远近闻名,为当时著名古刹之一。
【立碑纪念】
厉氏后人立法华寺碑,由于是“舍宅为寺”,法华寺受到了厉氏后人的关注,寺院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据记载,厉乾耀之孙厉元,官至殿中侍御史,“感旧业之不坠,求名僧以保葺”,“后嗣果昌,升名进士,翱翔柏台,咫尺高位,感念世德,发扬旧地,千秋万纪”,而“请铭勒石”,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立《唐厉刺史改法华寺碑记》于寺中。
据《东阳道光志载》,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法华寺建造三佛大殿,即大雄宝殿,也称正殿。法华寺建筑规模又扩大了,寺院更加庄严肃穆。
据记载,宋室南渡之初,中训郎赵公藻奉皇帝之令进驻中兴寺后,于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在中兴寺旁创建友成书院,聘请当时的大学问家吕祖谦主师席,培养了一批人才。友成书院是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在东阳孔庙创办县学以来最早的一座书院。
【相关典故】
到了明朝,中兴寺虽然已被战乱摧毁,但这块“圣地”并未毁灭。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大儒郭天翔在中兴寺旧址创办崇正书院,并把叶水心、许白云两位师祖供奉在书院里,受学生祭祀,激励学子笃学上进,一直延续到清朝。
吴越王铸造中兴寺铜塔顶,约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为纪念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中兴天台宗,法华寺改名为中兴寺,吴越国君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为保一方平安,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并尊天台山高僧德韶为国师。德韶在吴越王钱弘俶的支持下,不仅在天台兴建寺院13处,还多处舍资兴建其他地方的佛寺。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德韶国师“罄舍资金,鼎新构砌”,中兴寺内僧人文捷、敬温、敬超、匡信、师德,以及近居善信檀越葛仁照、金晖等同力募缘,终于在公元962年建成中兴寺新砖塔(即今法华寺南寺塔前身),这时候法华寺声名远播,各地僧侣都要来此朝拜。
【进入现代】
1994年底,为了传承悠久的佛学文化,相关部门对法华寺进行发展性恢复建设法华寺。
近十年来,法华寺广结善缘,开展慈善活动,弘法利生。2010年成立法华寺慈善基金会,开展慈善助学、爱心慰老、生命关怀等活动。成立禅修院,为企业家定期举办禅修活动,举办读书会,学习传统文化,至今已累计举办134期。2010年法华寺大雄宝殿奠基兴建,先后完成了万手观音讲经堂的建设、普门广场、钟鼓楼修缮以及法华寺照壁工程等。
历经二十几年的佛学文化的弘扬及寺庙建筑群的积极恢复,经过主持师傅的管理让法华寺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和佛学文化弘扬的方式,也让法华寺渐渐恢复了曾经的旧貌,更使得1500余年的时光并未消逝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为了让佛学文化可以源远流长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寺庙建筑建设保护及恢复,信众们也积极捐赠,让佛学文化的种子发芽开花,让文化之花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