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权力·性别»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原文:女性气质,俗称“女人味”,泛指女性共有或应有的心理特征、性格特质、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如细心、敏感、时尚、柔顺、依赖等,它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具有民族性又带有一定的人类性。(注: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9页。)女性气质总是与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温柔,以及在性活动中的被动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这是在男权文化下以男性的审美标准为准则所建构的男权制下的女性气质。而对于“男性气质”(masculinity)则定义为: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男性气质固化和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成分:地位、坚强和非女性化。男子气总是与雄心勃勃、大胆、争强好斗、具有竞争力和性活动的积极主动联系在一起。(注: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在全球不同的文化中,男女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却具有共性,如男性气质总是与更为重要的工具性行为和与体能性的能力相关,而女性气质则总是与次要的表达性行为和亲和能力相关,从而使拥有男性气质的人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于是,性别气质的差异产生了权力之分。人类通过建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将劳动性别分工合法化,实现一套社会性别关系秩序。性别角色理论也认为,人类依从性别角色进行分工是社会有序化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其结果是产生与维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关系。(注: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26页。)因此,性别气质的建构是一种父权制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它通过社会化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产,正如美国激进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米利特认为:塑造典型的性别气质是使两性朝着有助于父权制方向发展的社会化过程。由此可见,两性气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建构的,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指出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夸大了男女之间生物学的差异,明确规定了男人永远担任统治的或男性气质的角色,而女人永远担任从属的或女性气质的角色。(注:〔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王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