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机动车防护性能真的不值一提吗?

2020-06-26 11:56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随着军改推进,我国原本未能完成机械化的部队开始大面积列装轮式战车,以迅速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其中,我们通常把主要配备“大八轮”装甲车(08车族的运兵、步战车、122榴弹炮,11式突击车和8轮底盘的其他辅助车辆)的旅级部队称之为“中型旅”,而装备各种猛士突击车(美国对应型号为高机动多用途车,即HMMWV/Hummve,音译悍马车)的旅级部队称之为“轻型旅”,然而,很多沉浸在“有坦克才是机械化”的传统军迷却长期认为,轻型轮式装甲车,尤其是高机动车的防御力相当低下,难以作为“装甲突击”的主力。那么,且不说这些部队的战役功能如何,我们就从高机动车的发展历史,来看看高机动车和一般轮式人员输送车防御能力的强弱。

高机动车的起源——“吉普”汽车

在二次大战时,各个军事大国都要求军队配备一种适合侦查、传令、指挥官交通的小型快速汽车,其代表型号如德国人的水桶车,俄罗斯的GAZ轿车(欧洲和日本很多军官都习惯乘坐轿车前往战场),它们乘坐舒服但越野性能并不是十分理想。后来参战的美军,则推出了一款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汽车——威利斯“jeep”。由于它产量极大,很多车辆还得以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苏联和中国,以至于中国人把所有的此类高机动车都统称为“吉普车”。

北非战场的威利斯吉普车

1940年美国开始招标一种多用途高机动车辆,半塔汽车设计方案BRC-40入选,但由于它生产力不足,于是设计交给生产力较好的威利斯和福特汽车继续完善。后来,威利斯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设计的两款车型都得到了认可,分别是上图所示的威利斯MB,和产量更多的福特GP。它们的官方名称是“四分之一吨4*4载重卡车”。因此,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吉普车”,实际上是一种客货两用车,真正的定位和皮卡车是一样的。

除了我们熟知的威利斯MB吉普车,还有一种中国不常见,但对苏联造成了极大影响的两栖吉普车——福特GPA吉普车。

福特GPA两栖装甲车,是所有的苏联两栖底盘的先驱者

因此,从威利斯MB和福特GPA开始,世界的“轮式高机动车”就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威利斯吉普车架构发展的现代悍马车、东风猛士为代表的陆地用全轮驱动高机动车,另一种为福特GPA发展的苏联特色的两栖底盘轻型高机动车以及结合了装甲输送车的BTR系列轮式轻型装甲车。

在历史上,由于吉普车多为敞篷、小型的四轮驱动汽车,因而连最起码的步枪子弹都无法防御。这使得大众对他防护能力一直抱有疑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式高机动车的防护性能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让我们先回顾美国高机动车在1970至今的发展史,再看一下当代增强防护的突击车的防御能力吧。

从悍马车到JLTV——不断增强防护的高机动车:

悍马车

1991年,美国“高机动多用途车”(Humvee)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它纵横沙漠,穿过敌方阵地,有效的执行了战场侦查、人员输送以及人员日常交通的工作,成为现代陆地高机动车的典范之作。从此之后,各国的高机动车基本上以悍马为蓝本研发。

悍马车空车重量约2.5吨,和目前中国工程公司喜欢的福特“猛禽”皮卡车大致是一个吨位,可容纳4-6名成员,以及1.3吨的负载,后部还可以拖挂小型拖车。这种全地形车与其说是SUV,不如说是一款带了棚的皮卡车。由于悍马载重很好,从它发展出了不比大八轮车族差的衍生车型,比较典型如下:

悍马火力支援车,****塔
悍马中短程防空导弹车,使用AIM-120C空对空导弹改装的地对空导弹,性能与中国红旗6A接近
悍马反坦克车,安装陶式反坦克导弹
悍马搭载旋转炮塔和毒刺导弹的“复仇者”防空车,整体类似于苏联9K31 箭-1防空导弹(SA-9灯笼裤)
悍马加装M119 105mm榴弹炮的卡车炮

虽然悍马衍生车型非常多,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治安战中,其薄弱的装甲(侧门无法抵御AK-47扫射)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伤亡。因此美国在研发反地雷伏击车与之抗衡的同时,又提出了研发下一代改良车型的计划,目前联合轻型战术车辆(JLTV)评价较好:

 Oshkosh JLTV

JLTV对于悍马车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幅增加了其抗打击能力。通过改装防弹玻璃、车门可更换式防弹装甲、防雷底盘、自动灭火器,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性。同时功率也大幅提高,达到了397马力,这已经达到了二战德国4号坦克的功率,这让他的最大承载重量突破了10吨,达到了10266千克,这个重量已经达到了苏联BTR-70步战车的重量。不过,由于配备了大型油箱,在使用JP-8美国通用航空煤油(美国陆海空三军除了舰载机都使用JP-8,舰载机因为阻燃性质需要用JP-5航空煤油)时仍可达到480公里巡航距离(速度56km/h)。

在大洋彼岸,中国的科研部门和装备部门也跟上了这一个时代潮流,推出了东风猛士的增强防护型号——防护型突击车。

东风CSK141防护型突击车

CSK141防护型突击车采用4*4布局,战斗重量增加到6.3吨,其中负载能力1.2吨,和悍马车相当。该车改成了2排3人背对背座椅,可以最多容纳10人,可以一次性装满一个步兵班,运输能力堪比BTR-80。这种车辆防护能力采用和JLTV类似的附加装甲和防弹玻璃组合,其中风挡玻璃和车窗玻璃能够抵御7.62枪弹射击,而车门通过增加复合装甲(如直接固定一块NJIV级防弹插板,国内此类插板仅120元),也完全可以抵挡近距离的7.62mm子弹射击。

这样一来,6吨级的防护型突击车就具备了基本全车抵御7.62mm步枪弹(含AK的7.62*39,7.62机枪弹)的防御效果。

有很多人看了就笑了:不就是挡个7.62mm子弹吗?有什么好吹的?比起装甲车不还是被12.7老干妈打得浑身是洞?

那么,我们就来对比看看,所谓的“轻型装甲车”,到底能够达到多好的防护力。我们以现役俄罗斯BTR-80轮式输送车(13.6吨)和国产ZSL-92轮式输送车(15吨)的防护力做一下对比:

BTR-80

BTR-80人员输送车全重13.6吨,全钢车身,配备一台260马力发动机,可以全地形突击。该车车身采用冲压钢板制造,前车身为9mm装甲,侧面为5-7mm装甲。

出口到海外的ZSL-92轮式输送车,属于WZ551系列

92式装甲输送车,车身重量13.3-15.8吨(随炮塔不同),可以全地形突击。该车配备一台320马力BF8L413F型风冷增压中冷柴油机,正面装甲10-14mm。

至于大一号的18吨级的斯崔克装甲车,则未公开最大厚度,只是粗略的写一句“能抵御14.5mm子弹”,不过考虑到14.5mm B-32子弹在100米可达30-40mm穿甲深度,500米有20mm穿甲深度,1000米尚有10mm穿甲深度,斯崔克的“抵御14.5mm”究竟是多少米范围外能够抵御B-32穿甲弹,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么,我们看一下如今的穿甲弹威力:

7.62口径穿甲弹及结构,可见被甲内的粗大钢芯

30-06 M2 穿甲弹(使用M1919机枪,NJIV 标准就是100米抵挡住M2穿甲弹):22mm /100码(91米);

5.8mm DBB88 重弹(88通用机枪、88狙击步枪):16mm/85米;

5.56mm M995 穿甲弹(M249机枪):12mm/100米;

5.45mm 7N10 穿甲弹(RPK-16):16mm/100米。

由此可见,就算是BTR-80一类看似全车都有装甲的装甲车,也很难在100内应付哪怕是小口径穿甲弹的射击。所以,各国的装甲车的“抵御12.7mm”,“可承受7.62mm子弹射击”,往往都是春秋笔法,谁也不知道它们的评判标准是多少米外抵挡住这些子弹。但是,如果在防护性高机动车的车门加装NJ IV防弹衣插板,那么100米内即可完全防御住7.62mm全威力穿甲弹的射击,等效钢板超过20mm,这种强度甚至超过了一些轮式输送车的正面装甲。

所以,现代防护性高机动车的防御力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不堪一击”。如果连这样的防御力都要质疑的话,只能说:你们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



高机动车防护性能真的不值一提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