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引入
- intro :《镜中》是初读不知意,某天突然在心头冒出一两句,好像是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 作者:张枣(1984-22岁)
- 镜子意象:对抗;对虚幻的抵达;飘零(尚未抵达,我难以将自己够着)。
分句解析
-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少年以回忆的口吻,想起未来会发生的事。后悔正是青春固有的底色,是追求美好的底色,因为后悔是因为渴望更好。后悔包含着一种对抗,是“我接受我预判到的后悔”。
- 梅花便落了下来:古典意象,联想到“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皆有沉重的意味。但张枣的古典是轻盈的,不是包袱,而是处于充满无限可能的青春时信手拈来的元素。至此,这面镜子一面照着充满可能又预感到有悔意的未来,一面照着原本沉重却被轻盈书写的古典意象,这也是一种青春的对抗。
-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三个行动都是一种“远离”。不应把诗歌故事化,诗歌是一个预设的情境或者调式。张枣说,如果要辞色美,就离不开一个调子,一种组织说话的语态。实际上没有另一个叙述主体,“她”可以是作者的特质,这是一种更加柔和、敏感、温暖的特质。我在等待与“我”的重逢,但我总是够不着我自己,所以必须重新回到镜子的表面。(?)
-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开头是电影近景镜头,结尾是全景。首尾对称,形成类似镜子的封闭空间。“南山”暗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用南山对抗五斗米的隐士,但张枣的对抗并不是激烈的,依然是温暖而轻盈的。张枣用原诗和抒情我,构建了关乎个人意义的现代性。
张枣谈诗
诗可以强化人心智的美学和情感的深度,丰富和修改人的现实觉悟和生存感,但这事本身就很虚幻。诗人要谈社会责任,就不该写诗,而该写散文,或干脆身体力行介入事件中。
其实,社会进程永远不能解决人的根本问题,这就决定了诗有更高的本质,它超越了时代社团和制度,也超越了意见态度观点和意识形态,它是对人的生存实境中不可根除的矛盾和困难的和解。这个和解不是事实,而是境界,诗的境界。
整首诗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需要追寻自我、追寻幻想、追寻可能性的热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天气如何。
最后谈谈我的感受:
这首诗确实在我心中盘旋了很久,up的评述打开了我的思路。首先诗人写作的时间很重要,虽然诗是回忆的口吻,但少年写来,更多的是对将来的预见。或者说作者在当下的心绪里同时包含了过去与未来的心念。诗中充满了矛盾和踌躇,譬如“危险”与“美丽”再加上“不如看她”;譬如“羞惭”“后悔”“梅花”,简单说来,这就是少年人既期待挑战,又害怕危险,既渴望尝试,又担心后悔。
而这种矛盾的心绪整体是容纳于一种温暖、蓬勃的背景下的,虽然讲了梅花,但是作者避免陷入那种沉重,因为始终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的状态。即使梅花落满了南山,也是从一种远观的角度看,是一切尚不明晰,又像是超然地不为之所挂怀,这不是一种包袱,而是一种体验。
陷于实际的人,读起诗往往觉得没有内容,因为诗所描述的本就是一种体验。的确,这是与矛盾“诗意地和解”,是你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能够做到淡然地面对,就像想起南山的梅花。
“梅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寓情于景,于广袤的空间中淡化了凝重的事实。就如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如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惘然”,也可以是一种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