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5 中庸之道

2023-03-30 11:0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5、中庸之道


  儒家反对社会变革的反动理论。孔丘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中庸”是最高的“德”。“中”指奴隶主“奉天之命”进行统治的最高准则。又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2]礼啊礼!礼就是“中”的规定。所谓“中”,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礼”,即奴隶制度。“庸”指的是“常”,就是不变。目的是要强调奴隶制原则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反对所谓“过”。在孔丘看来,如果“过”了,就是违反了中庸之道,不符合“礼”的规定。中庸之道就是要“复礼”,复辟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孔丘的孙子子思特意写了一部《中庸》,发挥了中庸之道。说什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没落奴隶主贵族[3]能够按照“周礼”办事,符合“中庸”,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4]破坏“周礼”,违反“中庸”。在奴隶制日趋崩溃,封建制正在兴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大肆鼓吹“中庸之道”,完全是为了反对前进,维护和复辟没落的奴隶制。

  历代反动剥削阶级对孔丘的中庸之道,进行加工修饰,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宋朝程朱[5]理学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竭力鼓吹中庸之道,提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6]所谓“不偏”,就是不偏离封建统治秩序;所谓“不易”,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不能改变。程朱用中庸之道反对农民起义和王安石等人的改革,以此维护封建旧制度。蒋介石称中庸之道为“很好的伦理哲学和很好的政治哲学”是“最精微而亦最实际的人生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人民革命,维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

  TG历史上的机会主义路线头子,都是孔孟的信徒,也是中庸之道的吹鼓手。[-]叫嚷:“中庸之道合理”,“不过极则成”的反动谬论,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反对对立统一规律,攻击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反修斗争“超过了限度”;咒骂新生事物,攻击[-],散布“今不如昔”等等,把中庸之道作为他投降苏修,发动反革命政变,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

  中庸之道是唯物辩证法的死敌。列宁说:“‘中庸’:把两个极端‘调和’起来”,“用折衷主义代替辩证法”。[7]教员说:“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8]深刻阐明了革命的辩证法,尖锐地批判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要永远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保持旧质的稳定性,在政治上要把旧制度绝对化、神圣化,否定社会变革,主张保守、倒退。这是一种反动阶级的哲学。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必须彻底批判中庸之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注:

[1] 《论语·雍也》。

[2] 《礼记·仲尼燕居》。

[3] “君子”。

[4] “小人”。

[5] 程颢、程颐、朱熹。

[6] 《四书章句集注》。

[7]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5页。

[8]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7页。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5 中庸之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