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后人类、永恒的“他者”

诺兰的西部世界第3季已经开播了,目前进度条过半,豆瓣评分仍然高达9.2分。算上好评如潮的前两季,这部两年一更的HBO神剧又一次冲击了观众的三观。每次看到女主角Dolores和她已经觉醒的人工智能同伴们,都不禁怀疑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在所谓的“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究竟是难辨真假、还是根本就不存在真与假?



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在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学影视作品中已经不再罕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想象力也越来越大胆。从人尽皆知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到现如今的黑镜、爱,死,机器人、战斗天使阿莉塔,不过数十年而已,人类幻想世界中的“类人”已经和现实生活中同步进化,并持续引发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
无论故事讲得多么天马行空,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完全独立思考的“强人工智能”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然而,影视作品的创作既然根植于生活,就一定有可以对照的理论基础。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分析几个对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和实验。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从这本《哲学不思议》中摘取了最简明扼要的说明。
l 人工智能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心灵吗?“计算机之父”的图灵测试


1912年,图灵出生于英国伦敦。他曾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博士毕业后正值二战爆发,于是回到英国协助军方。盟军最后获得了胜利,图灵也因为一系列杰出的贡献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图灵在论文中描述了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机器,后来又被称为“图灵机”。可以说,图灵机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图灵的另一项伟大发明,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图灵测试”,用于检验人工智能是否合格。参加者向墙壁另一侧的计算机和人类提出问题,并判断哪个是人类。如果30%以上的参加者无法看穿计算机的真面目,则应该认为计算机拥有和我们一样的心灵(智能)。

2014年6月7日,设定为13岁少年的人工智能“尤金”第一个通过了图灵测试,因此被认定为人类。对于图灵测试中30%的标准也多有争议,总体上来看,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现在,我们将计算机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的能力作为判定人工智能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图灵测试的目的,即是通过问答的形式验证这一点。其前提是相信心灵(智能)是可以被创造的,而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学界被称为“计算机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一位有力支持者是希拉里·普特南,也就是我们接下来介绍的这位美国哲学家。
l 我感受到的真实或许只是被输入的信息?普特南:缸中之脑

*Hilary Whitehall Putnam (1926—2016)

*在《哲学不思议》中,普特南的形象手中举着的就是他最著名的“缸中之脑”
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普特南可以说是大师级的人物。他曾于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名校任教,是科学实在论和理性观的支持者。
缸中之脑,顾名思义,假设你正在经历的一切都是你的大脑反馈给你的虚拟现实,而这个大脑浮在与计算机相连的水缸中。也就是说,你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只是计算机向你的大脑输送的信息而已。

*对于缸中之脑这一思想实验(或假说),我们是无法证伪的。类似地,笛卡尔曾说过“这世界可能本就是一场梦”。没有任何方法能证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或许,我们也不过是新时代的“庄周梦蝶”罢了。
由缸中之脑引申出的最经典的影视作品或许就是黑客帝国三部曲了。主角尼奥是一名网络黑客,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与其他黑客联手调查后尼奥发现,他们都受到一个名为“矩阵”(Matrix)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在这里,人类就像被高级人工智能饲养的宠物,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自然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里有一颗红色的药丸和一颗蓝色的药丸。你会选择沉溺于虚构的现实中,还是清醒地面对并不完美的真实呢?
在影片的结尾,知晓真相的主角可以选择是否留在虚拟现实当中,然而导演却并没有向观众透露他的选择。于是,我们并不知道主角在这之后看到的美好或不美好是否真实,也或许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走出这场梦。

*如果你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按照自身期待度过人生,但一旦身处其中,你再也无法意识到真实世界的存在。这种能够保障你终生幸福快乐的机器,你想进入吗?如果不想,那么现实世界中有什么比幸福快乐更重要吗?诺齐克的“经验机器”思想实验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关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切换,或许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也做出了不错的回答。在影片的最后,主角和虚拟世界中认识的伙伴们一起回到现实世界,并在两个世界的最终决战中都取得了胜利。

*面对两难的境地,或许成年人才需要被迫做出选择,而小孩子反倒可以“我都要”。
l 当我的“零件”被全部更换,我还是我吗?戴维森:沼泽人
如果说图灵测试作为一种标准,可以判断机器人是否具有和人类相同(或更高级)的心灵(智能),那么缸中之脑则进一步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毕竟身为人类的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是否真实。说不定,我们也只是按照某个既定的程序,在完成受到刺激-做出行为这一输入-输出的过程。
在图灵的时代,人工智能研究的终极目标或许只是“变得更像人”。随着技术的进步,讨论进一步深入,身为人类的我们也逐渐产生意见上的分歧: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理论上限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通过零件更替和自我迭代,他们会持续进化,成为一种更为高级的“生命体”吗?

*在西部世界的设定中,机器人与人类的外在表现已经毫无区别。第一季中,部分强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而在第二季中,人们逐渐发现公司高层和其他上流人士企图将自己的意识移植到机器人身上,从而达成事实上的“永生”。这项技术一旦成功,理论上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世界上的任意一个人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的思想。
如果技术足够发达,一个机器人可以完全复刻你的躯体和记忆,这是否意味着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死去?在名为“沼泽人”的思想实验中,戴维森就提出了类似的大胆猜想:假设有一人A被雷劈死的同时,附近的沼泽里产生了一个无论身体还是大脑都在原子级别上与A完全一致的人。这个人和A是同一人吗?我们是否可以认为,A并没有死?

戴维森认为自己和沼泽人不同:沼泽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我”,然而对于“我”本人来说,沼泽人是一个复制体,一个永恒的“他者”。戴维森借助这个假设,讨论了何为同一性(identity)的问题。按照他的思路,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并不存在传承与延续的可能。或许,在我们与他们之间,鸿沟终究难以逾越。

*在自我意识觉醒前,女主角只是游乐园里毫无感情的工作机器之一。每一天运营结束,这些NPC的记忆会被清空、损坏的身体会被修复,于是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成为了“全新的自己”。

*然而,当其中一部分机器人发展出不能被人为抹杀的深层记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再受人支配。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会成为上帝、奴隶、还是单纯的伙伴和朋友?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