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后宫有那么多妃嫔,是不是每换一个皇帝就换一次后宫?
在中国古代,皇帝拥有三宫六院,虽然没有所谓的后宫三千那么多,但是大部分皇帝的妃子都有几十个,历史上还只有明孝宗朱祐樘只娶了一位皇后,没有其他任何妃子。

那么,皇帝死后,这些后宫的嫔妃会怎么办呢?一般来说会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般来说,后宫的妃子皇帝不可能都一一宠幸到,也不可能每个都同等对待。所以,有些嫔妃甚至在皇帝生前都没能见过皇帝一面。而在皇帝死后,这些没被宠幸、没有留下子嗣的妃子,有一部分就被作为皇帝的殉葬。当年秦二世继位的时候,秦始皇的嫔妃就有不少殉葬的。
后来到了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觉得殉葬制度不够人性化,就从此废除了殉葬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推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就算是皇帝也不能破坏。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讲,同一时期皇帝只允许有一位皇后(也曾出现过三后并立和五后并立的情况),而其他的皆只能算是妃嫔。而大部分人提到的皇帝妻子,实际上是将皇后和妃子统统算入其中的。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便是在明清后宫制度完善以前,皇帝是可以随意宠幸宫女的,也就是说被选入宫的宫女,实际上都属于皇帝的储备妃嫔,“后宫佳丽三千人”便是将宫女包含在了其中,而实际上能够受到皇帝宠幸,并被册立为妃嫔的,少之又少。

有些皇帝由于去世的时候还比较年轻,而且后宫的嫔妃大部分年纪都比较小,那些长相漂亮的妃子就有可能被继任的皇帝看上。浙西嫔妃就算是比较幸运了,他们能够继续待在后宫,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
其次后宫是否更换,还要看新皇帝的喜好,一般皇帝都喜好一些年轻漂亮的,时刻来填充后宫。历史上那些专情皇帝并不是很多。隋文帝、秦始皇对于婢女的控制就很低,而且还有相对的保护政策、汉高祖时代就控制较严,入宫后的女性由于年龄原因,对于继承秦皇宫的女性也不介意,因为称帝后的子女都是来自于年轻宫女。唐玄宗时期号称佳丽三千,在药物里面,不少的壮阳方都都是唐玄宗体验过的。

后宫的嫔妃的结局通常有以下这几种。 第一种,就是给皇帝陪葬了。早在前秦时期,就讲究厚葬了。而陪葬的已经不单单是器物,牲畜,还有“人殉”。这种制度直到了汉朝时期,因为殉葬的方式过于残忍,而被禁止使用。但是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生性多疑,怕自己后宫混乱,在其死后,恢复其制度,并让38名嫔妃为其陪葬。他之后的四位皇帝都有让妃嫔殉葬,菜有上百位嫔妃殉葬。

第二种,后宫佳丽那么多,总有没有被皇帝宠幸的,对于长相偏好的妃子,皇帝会挑选一些品质上乘的,留下继续服侍。在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就是继承了其父亲唐太宗的妃子武则天,不过,这也为后来武则天登基打下了基础。
第三种,就是为先皇守墓。虽然没有陪葬那样残忍,但是守墓是一辈子的事,一旦守陵,就不能再踏出陵园一步,最后好多的妃子都是郁闷而死。有时不仅皇帝可安排宫女,有时皇后也会安排一批宫女守陵。

最后一种,是最人道的方式,那就是准许出宫,恢复自由。但出了宫以后,她们与世隔绝已经很多年,根本不知外面的世界,最后的选择只有去寺院,出家为尼。最终一辈子守着青灯古佛,直到老死。 大致就是这样几种出路,但是在少数民族政权就不一样了,少数民族有收妻制度,部落首领大汗或者是单于之类的死了,新的首领继位以后就把上一任的老婆全收了,这也不管什么伦理道德了,王昭君就被匈奴的单于给收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汉族政权也开始收了,由于唐朝是在五胡乱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原王朝,在此之前很多北方的少数民族趁着中原政权内乱,大量的南迁,他们迁入中原以后,非常仰慕中华文化纷纷改名换姓,改成汉族的姓氏,于是他们就成了顶着汉族姓氏的胡人。

他们虽然改名换姓,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一些野蛮粗狂。而李世民、杨坚这些人,他们都是长期和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汉人,说是汉人,其实已经相当程度上被被胡化了,所以隋唐建立起来以后,整个国家的风气就受到少数民族粗犷彪悍作风的影响。

最后,虽然古代规定女生不能干预朝政,但在皇帝身边的人作用还是很大的,黄皇族结婚也是一样,比如薛仁贵就是个例子,后宫斗争其实就是朝堂的延续,对于后宫虽然大臣没有话语权。但是在施仁政,与民休息,政治派系上,还是有谏言权利的。

可以说皇帝对后宫的安置方式,可以彰显一个皇帝的胸怀以及能力,要是对前朝后宫妃子处置不当,很可能对当时自己的朝政影响较大,毕竟那些前朝妃子,从辈分上来看,怎么说也是新皇帝的长辈啊,也正是这个原因,自然换一个皇帝就要换一次后宫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