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进入高发季,奥司他韦一药难求。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根据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2月13-19日,流感样病例数量较前一周上升了91%,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18%,较2019年同期水平下降61%。流感样病例中的病毒阳性率为23%,较前一周的4%出现明显上升,但低于去年同期34%的水平,低于2019年同期30%的水平。当前北京市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其中甲型H1N1亚型占64%、甲型H3N2占35%,乙型流感占1%。

甲流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相对于普通感冒,甲型流感病毒的传染性较普通感冒更强、症状更重、且发烧持续时间长、全身症状也较重。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肺炎、心肌炎、脑炎或肌炎和横纹肌溶解、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此外,甲流病毒变异性最强,易引起大流行,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世界范围流行。
甲流和新冠有什么区别?与甲流相比,新冠病毒造成的传染性更强,除呼吸道症状以外,全身的感染症状,比如乏力、全身酸痛、咽痛,以及后续的咳嗽、咳痰等症状也相对严重。另外,新冠更容易出现嗅味觉减退的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感染科主任王宝增介绍,“甲流的潜伏期通常在1~3天,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与头痛,也会有一些较轻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流涕、咽痛等。”王宝增表示,甲流与新冠在上呼吸道方面的症状相似。“但是,甲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与全身肌肉酸痛,而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轻症与无症状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这些情况。”“此外,新冠还可能会带来味觉、嗅觉的异常,部分新冠病毒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与结膜炎的症状,这些症状在甲流感染中相对少见。”“特别是对味觉和嗅觉的影响,是新冠病毒的特点。”王宝增说。“从临床来看,非重症的新冠患者发生肺炎的情况比甲流多一些,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而言,感染甲流后出现肺部疾病等重症的案例比新冠少。”王宝增说。

甲流高发,奥司他韦好买吗?
流感病毒来势汹汹,曾被称为“流感神药”的奥司他韦近期连续多日攻占药物搜索排行榜首。资料显示,奥司他韦可缓解甲流及乙流的相关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咽喉痛、干咳、皇塞、流涕等。药物说明书上显示,其可用于治疗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正因如此,奥司他韦(市场上供应的主要是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近期需求激增。仅东阳光的磷酸奥司他韦“可威”,在京东大药房上的销量已经突破10万+,其中大部分由近期贡献的。有报道称,部分地区的线下药店出现了奥司他韦的短暂断货现象。多家药店表示,近期由于患甲流的人增多,很多人都来药店购买奥司他韦。有药店工作人员表示奥司他韦出现断货,或刚刚卖完,工作人员表示“可以过一两天再来问问”“可留下联系方式,过几天有货了通知你”。太原市小店区红寺街一药房的工作人员介绍,奥司他韦这几天卖得比较快,药店也在积极备货。奥司他韦线下到货尚需时日,但线上平台仍有药品可下单,不过也是需要等待。记者查看各大电商平台发现,平台上商家的奥司他韦销售火爆。登录京东大药房,搜索奥司他韦,显示在采购中,3月1日才有货。天猫买药平台显示,近一周来,“奥司他韦”搜索用户数周环比上升了200%。

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针对北京市当前的季节性流感疫情,北京佑安医院专家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的最佳手段,老人、儿童、孕妇等感染甲流后应及时就医。患者无需大量囤积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如果已经感染甲流,不必太过担心,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绝大多数一周内可以康复。”李侗曾说,由于甲流具有传染性,感染期间应做好个人隔离,避免传染给更多人,一定不要带病上学上班。同时,注意多休息,多饮水,也可以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缓解症状。如果65岁以上的老人、5岁以下的儿童、孕妇等感染甲流,应该及时就医,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如果正常人出现剧烈的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喘憋,也要及时就医。“奥司他韦等甲流治疗药物要按照医嘱服药,不建议自行服药。”佑安医院药学部主任刘炜介绍,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剂量不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也需要调整剂量,患者自行无法判断。此外,患者不需要囤药。奥司他韦在甲流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服用,治疗效果最佳,大量囤药没有意义。

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抵抗流感最强有力的武器。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注意天气变化,随气温变化添减衣物,避免着凉;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
学校、家、办公场所,勤开窗通风,注意环境卫生;
儿童、老人和患有慢性基础病的居民,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合理饮食、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自身免疫力;
杜绝带病上课、上班,配合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出现呼吸道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就诊全程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