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流⾏病学(一) —第3章 流行病学(第1天学习)
⼀、A1/A2型题 (以下每—道考题下⾯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个 最佳答案。)
1. 如果某医师欲采⽤横断⾯调查研究的⽅法,调查⾼⾎压病在⼈群中的分布情况,选择最 合适的指标为( )。
患病率
2.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包括( )。
医疗垃圾和污⽔的处理
3.某地区欲找出对患者的⽣命威胁最⼤的疾病,以便制订防治对策,需要计算和评价的统 计指标为( )。
病死率
【解析】 病死率表⽰⼀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例。
4.试验研究中对照组与试验组发病率之⽐为( )。
效果指数
5. 试验研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发病率差值再除以对照组发病率,所得指标为( )。
保护率
【解析】 保护率:通过⽐较接种组和对照组⼈群,经过⼀个疫苗预防疾病的流⾏周期(⼀般为⼀年),观察登记两组疫苗 ⽬标疾病的发病情况,⽐较组的发病率,计算疫苗保护率,进⾏流⾏病学效果评价。公式:疫苗保护率=(对照 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6.不同地区的死亡率不能进⾏直接⽐较,因为( )。
不同地区⼈口年龄构成不⼀样
【解析】 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其他因素的作⽤都强,差不多所有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显⽰出与年龄这个变量有 关。因为不同地区⼈口的年龄构成不同,所以其死亡率不能直接进⾏⽐较。
7.从医院选取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观察体重是否超重与糖尿病的联系,需计算的 指标为( )。
⽐值⽐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法是计算⽐值⽐OR和对OR进⾏假设检验。⽤来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其值 范围是从0到⽆限⼤的正数。OR=1,⽆关联;OR>1,正关联,暴露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负关联,保护 因素。观察体重与糖尿病的关联强度,故采⽤OR指标
8. 流⾏病学的三类偏倚是( )。
选择、信息、混杂偏倚
9.影响传染病流⾏过程的因素是( )。
⾃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0.我国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很快波及许多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 )。
⼤流⾏
【解析】 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定历史条件下的流⾏⽔ 平,称为⼤流⾏。
11. 现况调查研究的⽬的不包括( )。
观察某疗法的远期疗效
【解析】 现况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或患病率研究,其作⽤是: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如:AIDS在中国的现 况);②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的关联(如:⾼⾎压、冠⼼病的发病因素);③为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有 价值的信息;④查出某⼀地区患有研究疾病的个体,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的
12.衡量某病和某暴露因素间联系强度的最佳指标是( )。
相对危险度
【解析】 相对危险度,即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是反映暴露与 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
13.为说明某医院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在门诊病例中的⽐重⼤⼩,应选⽤的指标是 ( )。
构成⽐
【解析】 构成⽐为构成指标,说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因此也称百分⽐。
14. 下列不属于现况研究⽬的的是( )。
决定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
【解析】 现况研究的⽬的包括:①描述特定时间、地区及⼈群的分布;②描述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③提出病因假设; ④辅助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⑤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流⾏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决定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 只有在进⾏队列研究时才能获得。
15.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偏倚不包括( )。
回忆偏倚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性偏倚包括:①⼊院率偏倚。②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③检出征候偏倚。④时间效应偏 倚。B项,回忆偏倚属于信息偏倚。
16.流⾏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
在⼀定范围内的⼈群
【解析】 流⾏病学中的群体是指疾病和健康状态的这⼀范围内的⼈群,可分为疾病、伤害和健康3个层次。
17.某单位⼀周内发⽣伤寒患者30例,死患率15%,该病例属于( )
暴发
【解析】 暴发指在⼀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量相同患者的现象,这些⼈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 途径。
18.某幼⼉园有200名⼉童,近⼀周内有30名⼉童患病,并且有相似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之 (
暴发
【解析】 暴发是指在⼀个局部区域内,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流⾏是指在某区域内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发 病率⽔平如3~10倍;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般⽔平,各病例在短时间和地点⽅⾯⽆明显联系,散在发⽣。
19.对于⼀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评价某种⼀级预防措施的效果时,最恰当的指标是 ( )。
发病率
【解析】 ⼀级预防措施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 措施。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级预防的根本。⽽发病率是指在⼀定期间内(通常为1 年)的⼀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例数,适⽤于⼀些易于确切指出发病时间的急性病,可以⽤来测定发病风 险,因此⽤于病因的研究,⽤发病率评价⼀级预防措施的效果最恰当。
20. ⼀种疾病的病死率为( )。
该病患者的死亡百分⽐
【解析】 病死率是指⼀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的⽐例。
21.下列研究设计中,因果论证强度最弱的是( )。
⽣态学研究
【解析】 在因果论证强度上,⼀般⽽⾔,实验性研究⼤于观察性研究,有对照的研究⼤于⽆对照的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 位的研究⼤于以群组为分析单位的研究。E项,⽣态学研究又称对⽐调查研究,是描述性流⾏病学研究⽅法的⼀ 种,它是在群体⽔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论证强度最弱。
22. 在确定因果关联的时间顺序上,下列设计的效果最差的是( )。
横断⾯研究
【解析】 在确定因果关联的时间顺序上,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实验性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病例对照 研究次之,横断⾯研究最差。
23.定群研究又可称为( )。
队列研究
【解析】 队列研究又称群组研究或追踪研究或定群研究,是将特定的⼈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平分为n个 组群或队列,追踪观察⼀定时间,⽐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联系的假设。
24. 病因判断标准中,下列哪项是必需的?( )
关联的时间顺序:先“因”后“果”
【解析】 病因判定的标准包括:①关联的时间顺序;②关联的强度;③剂量-反应关系;④暴露与疾病的分布⼀致性;⑤关 联的可重复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⑦终⽌效应;⑧联系的“特异性”。其中,关联的时间顺序和终⽌效应是必需的。
25.为尽量发现病⼈,在制定筛选⽅法标准过程中常采⽤( )。
提⾼⽅法的灵敏度
【解析】 筛检是运⽤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群中,发现那些表⾯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 ⼈。筛检所⽤的各种⼿段和⽅法称为筛检试验。筛检试验要求快速、简便、灵敏度⾼,最好能检出所有患者;诊 断试验要求科学、准确、特异度⾼,最好能排除所有⾮患者。A项,灵敏度是指筛检⽅法能将实际有病的⼈正确地 判断为患者的能⼒。因此答案选A。
26.在进⾏调查研究时,有关样本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样本量⾜量就好
【解析】 进⾏调查研究时,样本量⾜量就好。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越⾼,即容许误差越⼩,则样本量越⼤;预计现患 率或阳性率越⾼,则样本量越⼩;各组或层间事件发⽣率越⼀致,则样本量可以⼩些;所选抽样⽅法的抽样误差 越⼤,则样本量也要适当增⼤;规定允许犯Ⅰ类错误的概率(P)越低,则样本量越⼤;对计量资料⽽⾔,研究指标 的变异程度越⼤,则样本量要求越⼤。
27. 队列研究中,关于对照⼈群的选择不正确的是( )。
⾃⾝前后对照
【解析】 队列研究中对照⼈群的选择⽅式有:①内对照;②外对照;③⼀般⼈群对照;④多重对照;⑤总⼈口对照。
28.某研究者收集了近10年的胃癌死亡率的资料,并从有关部门获取了该市的相应年度 的⼈均⾷物种类的消耗量数据,欲开展胃癌与⾷品消耗种类及数量关系的研究,该研究为 ( )。
⽣态学研究
【解析】 ⽣态学研究在收集疾病和健康状态以及暴露因素的资料时,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是以群体 (如国家、城市、学校等)为单位的,这是⽣态学研究最基本的特征。
29.以下符合⽣态学研究特点的是( )。
群体⽔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解析】 ⽣态学研究的特点包括:①研究单位是群体⽽不是个体,⽆法得知个体暴露与效应间的关系,是从许多因素中探 索病因线索的⼀种⽅法;②⽣态学研究发现的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可能是两者间的真正联系,也可能两者间 毫⽆关系,它只是⼀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30.下列各项不是判断因果关联的标准的是( )。
样本⼤⼩
【解析】 病因判定的标准包括:①关联的时间顺序;②关联的强度;③剂量-反应关系;④暴露与疾病的分布⼀致性;⑤关 联的可重复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⑦终⽌效应;⑧联系的“特异性”。
31. 在队列研究中,结局的确切概念是指( )。
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
【解析】 队列研究中,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指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
32.下列不属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特点的是( )。
可对暴露组进⾏随机分配
【解析】 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暴露组不是随机分配的,⽽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这也是队列研究区别于实验研究的⼀ 个重要⽅⾯
33. 随机抽样的⽬的是( )。
减少样本的偏性
【解析】 随机抽样的⽬的是使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能更好地反映总体特征,即减少样本的偏性,这和系统误差、测量 误差没有关系。
34.在队列研究当中,当研究对象数⽬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率⽐较低时,此时分析结局事 件的发⽣情况宜计算下列哪种指标?( )
标准化⽐
【解析】 队列研究中,当研究对象数⽬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率⽐较低时,⽆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 ⽽是以全⼈口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群的理论发病(死亡)⼈数,即预期发病(死亡)⼈数, 再求观察⼈群实际发病(死亡)⼈数与此预期发病(死亡)⼈数之⽐,得到标准化发病(死亡)⽐。
35.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时使⽤最多的对照来源是( )。
同⼀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
36. 抽样误差最⼤的抽样⽅法是( )。
整群抽样
【解析】 抽样⽅法主要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5种。各种⽅法的抽样误差由⼤到 ⼩依次为: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在⼤型调查时经常采⽤的⼀种抽样⽅法为多级抽样。
37.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有暴露史的⽐例显著⾼于对照组,则认为( )。
该病与暴露存在联系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与病例具有可⽐性的个体 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较病例组与对 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 联
38. ⼀般地讲,随着研究中的样本含量增加,下列哪⼀个指标会相应地减⼩?( )
随机误差
39. 疾病监测本⾝属于( )。
描述性研究
【解析】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 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以便及时采取⼲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疾病监测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很 具体的重要措施。疾病监测本⾝是客观地收集资料,属于描述性研究。
40.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
⽐值⽐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通常计算⽐值⽐(OR进⾏假设检验,⽤来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其数值 范围是从0到⽆限⼤的正数。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称为“正”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少,称为 “负”关联。
41.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程度,应计算( )。
OR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采⽤⽐值⽐(OR,又称⽐数⽐,优势⽐或交叉乘积⽐)来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
42.下列疾病中最适宜开展⼆级预防的是( )。
直肠癌
【解析】 适合开展第⼆级预防的疾病是指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的疾病,⼆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 直肠癌最适宜开展第⼆级预防。
43. 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法多采⽤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
44.分⼦流⾏病学与传统流⾏病学的主要区别是( )
测量的结局不同
【解析】 传统流⾏病学测量的结局⼀般都是疾病的最终结局,如发病、死亡等;⽽分⼦流⾏病学根据疾病⾃然史原理,将 疾病发⽣、发展分解为不同阶段,并以⼀系列⽣物标志测量来代表疾病不同阶段的结局测量,这是对传统流⾏病 学的⼀个⼤的发展。
45. 分离分析是指( )。
检验实际观察的⼦代同胞分离⽐与某特定遗传⽅式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有⽆统计学差异
46.分离分析是指( )。
检验实际观察的⼦代同胞分离⽐与某特定遗传⽅式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有⽆统计学差异
【解析】 分离分析是指通过检验单基因遗传疾病中实际观察的⼦代同胞分离⽐与某特定遗传⽅式所决定的理论分离⽐之间 是否显著性差异,判断所研究疾病是否符合假定的遗传⽅式。
47. 分⼦流⾏病学是流⾏病学的新阶段,关于其认识正确的是( )。
宏观和微观综合研究疾病和健康
【解析】 分⼦⽣物学技术和流⾏病学设计的综合应⽤产⽣了分⼦流⾏病学,它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综合研究疾病和健 康的。
48.下列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是( )。
对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实施的消毒
49.引起医源性感染的细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 )。
经污染物传播
【解析】 医源性感染是指医务⼈员的职业活动所导致的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医疗⽤品所造成的传 播。
50.易患性是指( )。
多因⼦遗传病中,⼈群个体易于或不易于患某种疾病的属性变量
【解析】 在多因⼦遗传病中,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决定了⼀个个体是否易于患某种疾病,这种易于或不易于患 病的属性变量称易患性。
51. 某研究者对⼥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 (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群中选取同⼀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性400名进⾏ 调查。采⽤这种⽅法选择样本⼈群的⽬的及⽅法是( )。
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匹配
【解析】 选择偏倚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出现的系统误差,使得研究样本不能代表⽬标⼈群。选择偏倚通常来⾃于 不恰当的抽样、参与者的选择, 以及病例⾝份的认定不恰当等⽅⾯。该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研究对象时, 病例和对照应来⾃同⼀总体⼈群, 如地域范围相同、年龄相近、性别匹配等。⽅法是匹配各个病例和对照。
52. 某项队列研究得出的相对危险度为1.5,95%的可信限为1.1~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归因危险度为28%
【解析】 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指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RR>1,说明该暴露 因素是危险因素,暴露于疾病为正关联。归因危险度百分⽐是指暴露⼈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死亡部分占 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所以从题⽬中不能得到归因危险度为28%。
53.某地发⽣⼀起疾病暴发,有8⼈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了彻底消 毒。⾄此,有⼈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
【解析】 疫源地是否已被消灭需依据以下三个条件加以判断:①传染源已被移⾛(指被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 病原体的状态(如已被治愈);②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排⾄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彻底杀灭;③所有的易感接触 者均已度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再⽆新的病例或感染发⽣。
54.在1000名被调查者中,有80⼈HBsAg阳性,该调查最合适的描述指标为( )
感染率
【解析】 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数所占⽐例,是评价⼈群健康状况常⽤指标 之⼀。受检⼈群中感染HBV的频率,符合感染率的定义。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