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黑3000年之人复被洗白,殷纣王是昏君还是明君?

2023-09-03 22:45 作者:一个硝酸  | 我要投稿

以下是弘道者姬英明( 

@華宗子)的一些细节描述。确实描述的更加具体。真·一家之言。2023-9-2 17:39:08,18:09休息,18:33继续

我这里把几个主要的家传史观列举出来:

  1. 他认为中国文明长度是8000年(今年是8140年)。轩辕黄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人,而不是秦始皇。后稷是帝喾嫡长子,而帝尧是其女婿。因为这个对宗法制有更加严格的遵守。商王朝的食税以达到十税六的极度形态,迫使许多小族邦变成商王朝的真正奴隶,故而也加速了商王朝灭亡的速度。天子的意思不是老天的儿子。姬周开国国君姬发自称天王,故而其嫡裔王位继承者均称天子。太师和少师就是太师和少师,不是什么微子启比干的。而且少师是女的,是周成王母亲,简称王母。晋祠也有王母,就是那个。换句话说,王母不是周穆王的西王母。羲氏就是“羲和”的那个羲氏。或许因为祭祀的大神官都跑了,周朝才有足够的底气说商纣王不好好祭祀,与殉葬人关系不大。宗法制是为了保护,安定而不是争夺嫡庶的。周朝化解了中国成为宗教国的可能性,秦汉倒退了。他认为:秦嬴、汉武至王莽,道德下流,中华文明孱弱日衰,失去了抵抗外来文化的能力

以下是我个人读这个的感悟:

黄帝是很多人的祖先,毫无疑问因为姬周发达了,所以直接追认其祖上叫姬轩辕了(虽说后稷是嫡长子吧)。或许因为祭祀的大神官都跑了,周朝才有足够的底气说商纣王不好好祭祀,与殉葬人关系不大。武王伐纣类似于一个解放战争,只不过用了一天。难怪我会把商纣王和老蒋结合在一起。周朝因为税制而代商,三位一体,还有国人暴动,外加每个诸侯国有很大自主权类似美国的states,外加东周的各种僭越,很像美国总统选举。如果你觉得周朝类似美国那很正常。当然秦更类似美帝国主义,张仪这个国务卿级别的人,靠撒谎欺骗瓦解齐楚联盟(we lie we trick we steal)。商鞅的《垦草令》与林肯的《宅地法》,秦王政的“逐客令”与特朗普的“禁穆令”异曲同工之妙。以此观昂撒,加拿大类似三晋而澳大利亚类似吴越。他本人不喜欢娱乐至死的文化。我看了这个之后觉得谁需要娱乐至死,修仙流小说爽文呢?没事的时候再看看厚重的传承会更好。我大概明白“在德不在鼎”是什么意思了,不是这种小恩小惠,而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真伪不可考,但是足够详细,也比封神演义强,甚至比看爽文好,就应该予以一定的采信。姬周王朝的起源及政治体制与宗法礼制简述

一 姬氏宗族起源简述




据祖上传承,姬周的始祖是居于吉水(泾渭流域)之畔的黄地氏部落,首领是“xun龙氏(上令下酉)”,故而祖上以姬为尊(宗)氏而号(xun)。我祖上最早最有名的先祖,当数华邦民族部落大一统的黄帝——人文始祖姬轩辕(公元前2746癸丑牛年三月初三――前2697年元月登基。祖上称登基年为黄历元年或道历元年)。


发音类似于“熊”

从轩辕黄帝始起,华邦民族进入了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当从黄帝传承到嫡二十七世帝喾时,时间大约在黄历630年的时候,华邦民族部落大首领的帝位传承到帝喾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帝喾认为自己的嫡长子姬弃(祖上说帝喾嫡长子尊号应为姬稷,诞辰黄历600年三月初一)没有能力担任华邦民族部落的大首领,所以就把帝位传给了更贤明大臣,也是大女婿的尧。


(转载者sithred8说的:按他说法,后稷发明了二十节气,这与陶寺观象台符合)

姬弃自此失去了华邦部落大首领的位置,继而担任掌管农耕的大司农官职――后稷。其后裔也继承担任后稷官职,直到华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杀伐权力的夏(da)王朝族邦建立。由于夏王朝族邦内部的权利争斗残酷,后稷的五世孙姬不窋(ku)带领族人离开祖上所掌管的区域及夏王城,回到自己先祖的起源之地——龙山支脉的泾河流域。在泾河流域,因姬氏一脉善于农耕,当传承至公刘时,已经发展成泾河流域一支小部族了。

后经庆节、皇仆、差弗等发展,传承至第三十七世嫡公宗子亶父时(黄帝纪元历1462年),已是本地区的一大族邦了。后因公亶父仁慈,不愿和强占密豳之地的他族刀兵相见,故而将族人迁址岐周平塬,从此开启了姬周王朝的序幕。



二 姬周王朝起源简述


自迁徙至岐山后,经过公亶父太王(公元前1235年—前1171年。周天王追尊,古公亶父为后稷嫡三十七世主宗世子,岐周的开拓者)的仁和治理,岐周姬氏一族,又逐渐成为西方地区不可忽视的一小邦国,继而被商王朝所承认。


再经过王季姬历(公元前1171——前1158年(在位时间) 周天王追尊)的西进北伐开拓,岐周已是当时西方邦国中,最富有、最强大的族邦之一,更为商王朝开拓了不少领地和打败了不少戎敌,故而商帝文丁册封姬历为牧师。商朝制度的牧师,相当于周朝制度候爵的爵位等级,地位在商王朝统治的诸侯国中,排第二等级梯队。因姬历果敢勇武,岐周强大的太快,商帝听信谗言,故以祭祀神灵的名义,将姬历“敬献”于神灵。姬历也是姬氏宗族传承历史上,第一位为宗族大业而牺牲的嫡裔首领。



姬昌

因岐周首领姬历被“神灵选中”,故将大位传于其嫡长子姬昌(诞辰于公元前1186年—前1158年继承岐周大位—前1116年解囚归周称王—前1109年万古。周天王追谥为文王)继承岐周。因姬昌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因为战功颇多,而被嫉妒者谗言诬陷,进而被商帝怀疑,继而被以祭祀神灵的名义处死(前1158年)。所以,姬昌以通神明的智慧创出了以“德”化解所有纷争的思想体系,不但化解了自己的危机,还被商主流贵族所尊重,商帝文丁为安抚姬昌,特赐婚配嫡女联姻和册封西伯长。商王朝的封分制度伯,相当于周朝制度外封邦国的公爵爵位,是外封邦国诸侯中的第一等级。姬昌以德礼执事,很快使岐周就成为西方诸侯中真正的方伯长了。晚年因崇候的谗言而被囚禁羑里七载,还遭受接班者嫡长世子又被“祭神”的惨痛打击,因而姬昌脱囚归周后既称王(前1116年),决定建立德礼、宗法完备的、政教分离的政治王朝,而取代商一合天下。

姬昌脱囚归周后的决定,可以说是救民于水火,因商王朝的食税以达到十税六的极度形态,迫使许多小族邦变成商王朝的真正奴隶,故而也加速了商王朝灭亡的速度。姬昌为加速剪商大业,拜殷商前中军史(殷商前总参谋长)姜尚为太师,继而垒孟津堤口,建崤关,造丰邑,筑灵台,伐肘腋之祸。


姜太公


但天命有度,姬昌在囚归建大业七年之后,因天寿已尽,故而将大位传于嫡世子姬发,命众臣辅佐其完成代商大业。所以说:姬昌是姬周王朝的奠基者,更是德礼宗法的制定者!因而其嫡宗裔,尊为圣王。


三 姬周代商简述


周天王姬发 史称周武王


姬发(诞生于公元前1151年——前1117年托岐周大位—前1109年以太子佐宗周王位—前1106年代商而称天王—前1103年万古)自公父姬昌被囚后,就由兵武而转政治以协助兄长姬考。

因岐周多年营救公伯长姬昌未果,在姬昌被幽囚第六年时,姬考决定亲自去营救公父姬昌,故而将大位托于弟姬发(前1117年),从这时起,姬发就正式担任起了姬周族邦的大命。转年后,姬考以自己的“祭牺”而换回父亲的脱囚。

姬昌脱囚归周后就以王政事公,内部称王上,命姬发继续承太子大命,担任其副手,在剪商羽翼中,学习军事及治国主政之法。

王父姬昌万古后,姬发继承王父的宏愿,以太子发佐王命三年,在公元前1106年初,因谋事周全而一举代商。周天王姬发代商后,紧接着一统华夏蛮貊,自此开启了大周王朝八百五十余载的辉煌历史。

周天王因克商耗神而消耗心血,居大位仅六载,居王位仅3年而万古。但他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政治制度的真正封建王朝——姬周王朝。因而周天王姬发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国王,国史惯称为周武王,因姬周开国国君姬发自称天王,故而其嫡裔王位继承者均称天子。在之后的三千余年里,所有的帝王,都以自称天子为荣,所有朝代的政策礼仪,几乎都有姬周王朝枝节的影子。 



周天王万古时,将未成年的成王姬诵(诞生于前1115年八月十五---前1103年继宗子位、暂继王位—前1095年承接天子位—前1065年万古)托付于周公姬旦。


周公

周公旦摄王政八年(姬周嫡后尊其为圣公),辅佐成王平“三监之乱”,以及完善礼约宗法制度,让我华邦民族能在三千多年前,就迈入“礼仪之邦”的大门!这是“三王一公”的万世至伟功德,更是华邦民族的无上精神文明财富!

四 姬周王朝政治架构简述


可以确定的说:姬周王朝(三王一公)所建立的德礼宗法封建制度,是这个世界上,最早让人类从野蛮残忍的政教合一的神治制度,走向德礼文明的、政教分离的伟大制度,没有之一。

姬周的德礼宗法制度,不仅影响了华邦民族三千余年的政治方向,还间接影响、矫正了世界的政治走向及方向。



但姬周的德礼宗法封建制度的核心架构是什么样式?至今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一,秦嬴焚毁了所有姬周的史料记载及文字文献。二,姬周制度的核心架构,只有天子及宗子全部知晓,其余的统治阶层的贵族,只知其一。很多贵族,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统治者。因而,后世对姬周王朝初期的政治架构、宗法约束的制度,犹如盲人摸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姬氏传承人,(益字 英明,祖号 太一,姬氏太王嫡一百一十九世主宗宗子,祖上太王姬亶父是姬稷(姬弃)嫡三十七世公世宗子,姬稷(姬弃)是姬轩辕黄帝嫡二十七世帝喾的嫡长子。)我有责任将祖上所传承的姬周政治架构及宗法约束的绝密,公诸于世,以助世人们能更好地借鉴历史,了解我华邦“思想、政治、文化”的始起。解释如下:



姬周的德礼政治及宗法约束架构分为“三大要意三大体”。三大要意就是文王为姬周天下制定的以“德”为中心的三大思想要意,既:“以德贯天下,以宗法约人主,以礼法约天下”。三大体系为“德礼政体”、“宗法祭体”、“宗族嫡长礼体”。“德礼政体”和“宗法祭体”是为了制衡王权和相互掣肘而设立的,“宗族嫡长礼体”更是为巩固和链接下层相互依存鼎立而设计的,主要是为了教化及调和、和统一民众及执行者、统治者的思想系统而设立的。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姬周各大政治集团相互监督而鼎立八百余载。

姬周王朝的“德礼政体”的政治决策集团以天子为尊,世袭主正三公(周公、召公、毕公),世袭内辅四公(聃公、祭zhai公、毛公、荣(邾)公),天子嫡亲自命六卿公为统治决策集团的政体。政治统治决策层的主辅公卿,都共有进主宗宗庙祭祀祖先的权力,但他们没有登祭台祭祀天地的权力。政治决策集团下辖三个执行集团,第一直属执行集团为二十八司(师,部委),每公卿分别辖管两至三个直属执行司。

姬周王朝下辖的第一直属执行集团共二十八司,以二十八星宿为立,以行王命贯天下为任。二十八星司有司庙,司命,司礼,司农,司保,司后,司卫,司御,司寇,司历,司器,司土,司兑,司工,司水,司木,司食,司斥,司驿,司马,司旅,司师,司兵,司陶,司织,司金,司盐,司乐共计二十八司,为姬周王朝政治决策下辖的第一执行集团,其各司首必须是姬氏宗脉,其千夫长以上级别的执行者,其身份必须是姬氏血脉或联姻其他氏姓世族的嫡世子。第一执行集团里的所有司首,只能算是姬周王朝的中层世袭贵族,他们都有自己的食邑领地,但无建邦的法理依据和自称候爵的权力,这也是政法及宗法赋予的权力和约束力,他们有祭拜主宗宗庙的权力,但他们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决策层的命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姬周王朝下辖的第二执行集团,为姬氏及各克商功臣后裔及上古帝王后裔的封邦封国。他们第二执行集团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替姬周天子看管好京畿之外的四方王土,教导民众按时耕种,再把天子德礼教化的思想传述于各个层面的民众。诸侯还可以在自己的封邦中建造族祖庙堂,只可用来供奉先祖。第二执行集团分为五个等级公、候、伯、子、男。公爵,多为姬氏先王的嫡系血脉,其受封邦土为三百佾里,可畜养数(三)百剩战车。候爵,多为姬氏宗族血脉及大功臣后裔,其受封邦土为二百佾里,可畜养数(二)百剩战车。伯爵,多为姬氏历代天子嫡世子,其所受封邦国为一百佾里,可畜养百剩战车。子爵,多为其他族氏的克商功臣,其所受封食邑国土为五十佾里,可畜养数十剩战车。男爵,多为其他族氏的克商功臣之后,其所受封食邑国土为三十佾里,可畜养数十剩战车。(严肃说明一下,姬周时期的“邦与国”,不是我们今天概念的国,应当是今天市县的概念,和秦汉时的郡县概念是一个概念,只是一些初级的地区行政名称而已,只是没有秦汉以后霸权专制。姬周初期对各封邦封邑都督派监候,所以不是把哪里封于某人,哪里就永远归属某人的概念,只是“幽废妄乱”而成周后,王权跌落,才让诸侯坐大,才出现了所有僭越德礼宗法的事,变成了既定事实。)姬周政法还明确规定,第二执行集团的所受封地内产物,归诸侯所有,食税天下同十税一。但有替天子看护封地外的民众及物产,封地外的食税归天子所有,诸侯及候监负责教化和都护。第二执行集团的诸侯,若要任命卿家大夫理政,都要上表天子御查,下诏方可任之,如不尊礼法而擅自任命或侵占王土,则有灭国之祸。(但宗周政权败落后,各诸侯邦国,就将各自的托管地区,划归各自统治,只是在每年春秋大祭时,名义上给天子敬献一些税赋,实则“查督制”已名存实亡了,“诏表御查制”更是名存实亡了)。

姬周王朝所下辖的第三执行集团,是以封分诸侯邦国的直系子弟和司旅大夫所建立的食邑及“家垣”为主。各食邑和“家垣”继承者都统称为大夫或司旅大夫、家大夫,如在邦国中任职,则统称为卿大夫。家大夫有权力在自己所受赐的领地内建立家垣。在家垣内可建供奉祖先的家垣,家垣可供族长及族人执行宗族之法,还可供族人商议及调和矛盾。家大夫可在家垣内畜养兵丁,以守护自己及族人的居住安宁,但不可成器(周时的家,实际是后来称作乡的前身,后合称家乡)。

姬周宗法政体等级森严,贵族分为五等。第一等贵族是以三公四辅六卿为主的政治决策集团。第二等贵族是公、候、伯爵位级别的组成。第三等贵族是主司级别和“子男”候爵级别的组成。第四等贵族是以司旅大夫、食邑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家大夫的大夫级别的组成。第五等贵族是广大的士大夫(军,百夫长)阶层。实际上士已经算不上真正的贵族了,但他们都是真正贵族的支脉。从过往历史的表现来观,广大的“士”层阶级,所展现的风范,才是华邦民族贵族精气神的真正展现!因为其他各高层的贵族,绝大多数都已经被温香软玉腐蚀了贵族本有的思想与责任了!

五 姬周王朝宗法制与传承继承制的礼法结合简述




以上为姬周王朝政权架构的基本形态表。以下我简述一下宗族制度的架构,以及和德礼政治的协同运行。宗族法的历史可以说绝对的源远流长,祖上传说:宗族制度的始起,是由圣皇伏羲氏开启的父系氏族家长制而演化的,圣帝姬轩辕及太王都作过很大改进,但完善则在姬周开国的“三王一公”。


姬昌

宗族法的核心思想和作用是把“王族嫡裔的贵族按血脉嫡庶的关系,分配到国家权力机构的各个要害之处;再以祭祀尊崇祖先及神灵的礼法,建立起世袭礼法与统治制度与宗族血脉体系相结合的,与神权法理系统与国家政治系统与民众信仰系统、高度一致的、三位一体的、宗法等级、政治等级、祭祀等级完全一致的天授法礼封建制度。”

这种高明的“天授法礼封建制度”确立于何时无从可考,但完备于姬周王朝,甚至影响了后来两千余年的东方及世界。


周公


以下,我简述一下“三位一体”的姬周宗法制度的精华。姬周王朝的“宗族礼法”及“德政嫡法”中,明确分定为主宗和分宗。历代周王因是开国天王嫡裔,均自称天子,为天下的主宗。天子的儿子中,除了要继承天子之位的嫡长子之外,其他的嫡出世子均要封为公侯,庶出的儿子均要封为候司。周王所封分的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分宗,但在他所受封的邦国内却是主宗,对邦国内的卿大夫、家大夫、有绝对的统治权;各受封的诸侯,除了要继承自己爵位的嫡长子之外,其它的嫡出公子,均要被分封为卿大夫、家大夫,庶出儿子均为士。卿大夫、家大夫对于诸侯而言是分宗,但在他所受的采邑领地内却是主宗;各采邑领地的卿大夫、家大夫,除了继承自己卿、家之位的嫡长子之外,其他的嫡出儿子均为士,庶出儿子为民。民间的农、工商及所有世族大家都要按此制度,严格的继承祖产和约束族人。这就是“宗族继承法”的基本大结构形态。

宗族嫡长子继承制的主宗宗子,不仅享有对宗族所有成员的统治权,而且还享有支配、护佑、惩戒的特权。每级宗族的主宗宗子,下配有“宗正、宗直”及宗族辈分和德行高的长老,一同维护宗族声誉、礼法及祖产利益不受外族或本族人破坏侵占。


《礼记》


姬周初期所创立的宗周宗法制是和分封制、德礼政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代天子皆按嫡长子继承世袭制世代相传。简单地程序就是天子是“最大的主宗”,其他不能继承天子位的嫡子、庶子也是王族,但要分封为诸侯,他们也就是从属“大主宗”的“小分支”了。所有受封的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礼法世代相传的,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家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家大夫来说,又是“大主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算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从此不再分封(也可以说“士”,只是住在城郭里的市民,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固定财产及经济来源,他们只能有两条出路;一,靠自己的知识体系,进入最低层的“家垣、邦国”公务员体系,为国君效力;二,身体健壮者可进入家国或宗族司师系统为武士。也可以自贬,进入农工商行列)。


《逸周书》


宗法制在既定的社会情形下,就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族法系统,也可以很直接的推行传达以天子为首政治决策集团的命令,更可以有效的维护人伦体系的礼法。周王朝这三位一体的“德政、宗法、礼约制”的制度,它核心命脉是氏姓血缘关系。可以严肃地说:宗族礼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尤其是在传承执行上,其主要核心思想是为巩固“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以父系血脉关系为亲疏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其“遗产继承法”的主要核心目地,是要解决包括统治权力、爵位、封地、财富等争斗的弊端,让每代的后裔们,都能安分的、合法的继承和传承。


《竹书纪年》


《左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敬天法祖”,有宗无教的!

讨论全世界的人类文明长度,只有中国是8000年传承,连续不断。而且,我们是神启文化,我们最早的时候,把这叫做“天”或“神、易”,老子把它归结为“道”。我们最早的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我们的最初是个什么样子,还知道人为什么在万物中能突然拔起来,成了万物之尊。

我们以前最早的信仰,大家很笃诚。后来,因为权利、生活物资、地盘的原因,战争不断,我们距离造物主的神力越来越远,越来越堕落,这时,人们就更肆无忌惮了。跟着历史的脚步,走着走着,就忘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的祖爷,就是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了。

我们像一棵8000多年的大树,从开头,上帝给我们种下一颗种子,伏羲氏开始发扬,女娲发芽,伏羲氏生了十二龙氏,到了神农炎帝、首代黄地(黄帝),一直不错,我们就壮大了。到了炎、赤、黄三家,再到轩辕黄帝大一统天下,祖宗的概念形成了,我们这个文明的发展,一直有祖有宗。再经过了黄朝、夏朝、商朝…

发展到商朝的时候,商朝时有宗教吗?有宗,但是教不明显,8000多年以来,我们敬天法祖,拜祖宗,今天我们说是敬神,效法祖宗先贤,然后祭拜祖宗先贤、先圣,我们从来没有教。我们这个文明和其他的文明最大的区别。

教是个什么呢?就只能信它。有教义,教仪,还有教团与场所,符合这三点的就是教。西方教和伊斯兰教,自己的教条都特别详细,有自己的戒律和场所。

我们华族一直传承下来,是有宗无教。即便商朝祭祀非常惨烈,去殷墟看看,成千上万的人没有脑袋。商朝贵族吃饭的时候,比如招待另外一个大贵族,桌子中间放一个人头,就像现在吃猴脑一样(当然是用鼎烹了),这是最高的礼仪,那个时期也没有残忍不残忍之说,因为只有他们这一块是人,其它地方的人叫做人牺,最早的牺牲就是祭祀品。商朝把人当作最好的人牺,最好的祭祀品来吃。

这个“人牺”的事情被周文王改了,文王祭祀用的是猪、牛、羊,称之为“太牢”。即便周武王伐纣成功了,他也是用太牢祭祀,不用人,周人的墓里都没有用人殉葬的习俗。

华族历史上最早的时候,有一个神族,就是神宗,就是“太一神祝”羲氏这一支(伏羲的直系),他们不管政权的事情,他们有自身的密码(自己的信仰和规律),他们只管祭神。最早的时候,伏羲是拥有王权和神权的,在以后,羲氏只掌握神权。周武王的王后叫羲嫦,她是她那一代的“太一神祝”。

武王非常厉害,当年在打仗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用很少的军队,而且一战而胜。他在兄弟们中,是天生神力的人。

伯邑考的母亲是商朝贵族的女儿,被指婚嫁给西伯侯,生伯邑考的时候,血崩而死,伯邑考活下来了。周文王又娶了大禹王后人的女儿,带来了一堆姐妹,生了33个儿子,这些儿子里面,周武王算是老大,按总体来算的话,他是老二。本来是伯邑考接周文王位的,但是被他舅舅那边的人剁了,结果换成了一个狠人,就是周武王姬发,一战就把他们干掉。即便周武王这样的狠人,也没有用人祭祀,这是周人的人本德性。

周代商后,周没有继承商的做法,而且把商的体制,弃之如破履,有一些是创制,有一些继承了黄帝制。

周时称为“兴灭国,继绝世”。神农炎帝、尧舜禹的这些先王的直系后代,都封了国,连当时周人的敌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都封了,如果没“三监之乱”的话,保证他是好好的,三监之乱出来后,只能把他干掉了,把纣王的哥哥微子给扶上来,变成了宋国,这是华族政治更替史的一个巨大升华。

几年以后,武王因为劳累过世了,他的儿子成王还没有成人,才14岁。周武王的王后羲嫦,和弟弟周公旦一块,辅佐成王。最后周公和他的嫂子羲嫦,同时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周成王,周成王是自古以来,第一个将神权和王权结合到一块,集宗子和天子于一身,完成了神权和人权的合一。

羲嫦还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把所有姓羲的人都改成姬氏,融入姬氏。所有那些巫师、象师,分配到壁雍大学里,教课去了,非常好地化解了羲氏后人的可能的异心。

以后祭天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有这个权利,就是宗子和天子集于一身的周天子。底下的公侯、大夫没有祭天权利,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宗。他们一般都不能祖黄帝,祖黄帝这个事情,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他们一般都是祖太王,像吴伯、虞伯这些,他们就是祖太王亶父。他们如果是泰伯的后人,他就宗第一代吴国国君,如果她们是文王的后人,他们祖文王,这么往下传承。

这是中国文明发展中非常大的一个进步,这个改变,让中国人摆脱了瞎祭祀和乱祭祀的可能,或者是把我们走向宗教化的可能里,解脱出来了。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了,我们向往思想、向往智慧。后来经过20多世聃公的孕育,出现了老聃这样至圣级的人物。

老聃给所有的世人浇了一些智慧之水、道德之水,道术裂为百家,而有了诸子。从《汉书艺文志》来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89家,诸子百家当时有那么多。还有人统计过说远远不止,但是我觉得《汉书艺文志》更为准确,离的相对近一些。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父亲,就是写《六家要旨》的那个人,叫司马谈,他写的那个儒家,与道和其它流派是并列的。因为司马迁的老师是董仲舒,所以,在《史记》里面,司马迁把儒写的很高。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班固写“九流十家”的时候,说儒是概出司徒,儒在那个时候并不高,那时候高的只有两个,一个叫阴阳,一个叫道德,那时候儒还真不行。

中国人讲的是道德,以德为核心,礼是最底线,核心是德,再高就是敬神,敬天法祖。

被黑3000年之人复被洗白,殷纣王是昏君还是明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