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业真正存在大问题?哪些行业又有长期大机会,一次性讲透彻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333篇原创文章”
只要市场大跌,大家就不自觉会开始怀疑是不是公司有问题,当然,即便你不怀疑,市面上也会有一堆或真或假的“鬼故事”出现,一边是跌跌不休的市值,一边是分不清真假的鬼故事,这就会使得很多人恐慌性割肉。
但其实一般而言,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的逻辑,很难在短短几个月或者一年半载发生改变,如果一个行业,一年前市场还YYDS,被各种热捧,一年后就惨遭嫌弃无人问津,那大概率不是行业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再识别一下,哪种情况下企业/行业是真的可能出问题了。
几个真正的鬼故事
技术变迁
首先,最容易产生真实鬼故事的是高科技行业,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技术路径错误,如果相应企业的科技技能树点错了,那确实很容易一朝被颠覆,而后逐渐走下坡路。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新能源汽车,日本把技能树点在氢能上,而当下的主流在锂电池上,虽然未来到底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就当下而言,日本的汽车产业就比较被动。
再举个例子,汇顶科技应该很多人都有听过,是全球指纹识别芯片龙头,前两年由于指纹识别开始在手机普及,业绩陡然暴涨,但好日子没过多久,面部识别就开始成熟起来了,叠加苹果也开始转向面部解锁,因此,市值一度跌掉90%,这种鬼故事就是真鬼故事。

再比如智能机出现后的诺基亚、数码相机出现后的柯达……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科技行业就是这么残酷,一旦技术出现重大变化,对原有行业/企业而言,大概率就是重大灾难。
重资产的夕阳行业
其次,行业虽没被技术颠覆,但也属于夕阳行业,夕阳行业中的重资产企业很容易出现鬼故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夕阳行业意味着行业没有增长甚至下行,行业没有增长也就意味着无法容纳新的产能,甚至过去的产能都不能全部用上,相当于企业先前投资的产能全部会成为“破铜烂铁”,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个行业比较分散,没有一个相对的龙头有实力逆势抢占市场份额,那相应的企业很容易陷入狂打价格战的无序竞争。
这里面最典型的莫过于钢铁行业,所长有个朋友之前是攀钢的,她给所长唏嘘过不止一次攀钢的由盛转衰,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行业有相对的龙头,那可能就不太一样,因为龙头也许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逆势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增长。典型如水泥业的海螺水泥,说水泥是一个夕阳行业,大家应该没有人反对,说水泥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大家也没人会反对,但海螺水泥就是在这样的行业里,凭借自己惊人的竞争能力,一点点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自己的成本,使得长期业绩一直向上(水泥也有一定周期特征,故海螺业绩有时也会有周期性起伏)。

但海螺这样的例子总体还是较少,更多的就是真正的“价值毁灭”了。
头部集中行业的中小企业
《价值事务所》的老读者都清楚,所长最喜欢选择头部集中行业的龙头企业,典型如CXO、各种代工厂、医疗器械、零售……
有头部集中效应的行业,龙头基本等于稳赢,随着时间的增长,头部企业和后面企业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典型如CXO行业,通过近些年的追踪,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头部企业如药明,同后面的企业差距越来越大了;比如乳制品,一开始是伊利蒙牛双寡头,现在也越发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再比如大型医疗设备这样的医疗器械……
这样的行业中,我们觉得龙头最安稳,市占率一直在提高,同中小企业的差距在拉大,那相应的就是,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很多同学投资喜欢押注小企业,认为他们更有弹性,爆发力更强,更容易市值突然翻好几倍,但他们好像从未想过,再给小企业几年的时间,他在行业中的位置会更靠前还是更靠后?
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一个典型的鬼故事。
假增长
有一类企业业绩年年增长,但赚的钱全是假钱,自由现金流永远回不了正,所长把这类增长称为假增长,或者说巨婴,这种企业业绩也许很好,而且一天比一天好,但永远都需要向资本市场要钱,从未有停止的一天,或者说停止的可能性都没有。这样的企业和庞氏骗局有什么区别,一旦市场不愿意给钱了,不就完犊子了。
这类企业在经济下行期尤其危险,过去业绩再靓丽,自己的技术再厉害,一旦资金链断了,是会直接破产的。
作死型多元化
所长从不反对企业搞多元化,但多元化的核心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让自己的一些资源/能力可以得到复用,如此产生1+1>2的效果。
比如公牛集团,从插座到新能源充电枪/桩,就是典型的资源复用,两个业务看似八杆子打不着,但充电枪/桩的本质就是一个大一点的插线板,公牛给消费者心中留下的安全印象也可以复用到新业务上,所以他的新业务起量很快。
比如美亚光电,从色选机到口腔CBCT,本质也是复用自己的光电识别技术。
再比如金龙鱼,从粮油往中央厨房业务切,自己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品牌资源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自己就能生产近乎所有的米面粮油,往下游做也就会拥有更低的生产成本。
这些多元化,是所长认可的多元化,但有些多元化,就明显是作死型多元化。
典型如做区块链的来做医院,做媒体的去做实体,做金融的去搞农林渔牧……当然,所长也不能一杆子打死,但是想想也觉得成功概率极低。
如果相应企业投入资源不多倒还好,如果投入大量资源,嚷嚷着二次创业往里面涌,那就需要多留个心。
无门槛的竞争恶化
很多企业原本在自己的行业里闷声发大财,日子过得很滋润,可突然间,他“赚钱”的本质被别人看到了,于是一大堆竞争对手涌入,竞争趋于恶化。
如果行业有门槛,有一定头部集中效应,即便一段时间竞争恶化也不打紧,典型如扫地机器人、创新药、CXO等行业,因为混乱一阵子,又会回归常态,但怕的就是行业原本没什么门槛,大家东西都差不多,消费者的可迁移成本又低,那就只有“卷起来”了。
一旦行业开始“卷”起来,那就完蛋了,谁都赚不了钱,大家一起毁灭。
大腿不给抱了
这个情况在果链是最突出的,大A企业中有非常多的苹果供应链企业,靠着和苹果的强捆绑业绩连连上升,可一旦苹果不和他合作了,他立马就啥都不是了,最典型的莫过于前阵子的歌尔股份。
最后
以上,是所长总结出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真实鬼故事,当然这肯定不是全部,只是起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还有更多的真假鬼故事大家可以自行思考一下。
我们在任何场景都可以偷懒,但独独在资本市场不行,因为一旦偷懒就意味着会产生真实的金钱损失,只要你想在资本市场上混,就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不然,你那点“虚假”认知,很容易被跌跌不休的股价击穿。
什么是真实鬼故事,什么是虚假鬼故事,鬼故事对企业的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很复杂、很考验我们智慧的事情,并非简单用利好、利空、中性这三个词可以概括的。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