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学十二讲》摘抄、笔记

2022-01-01 20:07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发一发我摘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片段,同时也推荐这本书,确实是极好的史学入门。

持续更新,也算是监督监督自己。

第三章 事实与历史考证

P57

像朗格卢瓦这样的中世纪史专家会碰到许多伪造的皇家文书和教皇通谕,他们常用外证法来辨别真伪。古文字学能让人们知道手抄本中文字的写法是否与手抄本本身所宣称的时代相合。古文献学告诉人们资料依照何种惯例写成:如何起笔,开头和主体部分如何写(此为布局),如何署名,用哪些头衔;按什么次序排列(此为称号)。印章学罗列不用的印章及其使用时代。题铭学揭示古代铭文,尤其是墓葬的铭文通常遵循的规矩。

用这些科学把自己武装起来的外证法能够将伪作或是遭到篡改的资料与极可能是真品的资料区分开来(此即出处考证)。例如,一份自称是12世纪的契约,如果是写在普通的纸而不是羊皮纸上的话,它就显然是假的……这些方法的运用中有一个特殊的例子——校勘本,即将所有的手抄本加以对照,比较异同,确实从一份手抄本誊抄成另一份手抄本的演变过程,最后拿出尽可能接近原稿的版本。

 

P58

……不管资料是真是假,它的意义还有待揭示。

抄本也可以是忠于原作的。内证就是来检验文本是否融贯,考察它与人们对其他类似资料的认识是否吻合。内证总是要通过比照来实现;如果我们对某个时代,或是某种资料完全一无所知,那么任何内证都是不可能的

 

P59

所有的考证方法都要回答如下一些简单问题:

资料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是谁?

资料是如何流传和保存下来的?

作者是真诚的么?

他会不会有意无意地歪曲其证言?

他说的是真的么?

在他所处的位置上能掌握真实的信息么?

会不会有什么偏见?

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真实性考证与准确性考证

真实性考证——针对证人或明说或隐含的意图(戳破谎言

准确性考证——针对其精确程度(指出错误

 

P60

证词类型:

有意证词——有意为之,就是要给现在或者将来的读者看的编年史、回忆录、地方长官的报告、村志、报刊等。要进行更为严格的真实性考证和准确性考证。

无意证词——无心之举,如私人通信、真正的私人日记【点名某位写日记的正经人】、企业账目、结婚证书、古董、考古文物等

但也不应拘泥,因为历史学家常常巧妙地将有意证词作为无意证词来处理,用他们来考察期本身并不想要说的内容。

 

P62

历史学家不会天真地相信官方数字,他会考察这些数据是怎样被统计出来的:是谁统计的?经过怎样的行政程序?

 

P63-64

考证是与人类知识的正常态势相反的;人类自发的倾向是相信别人对他说的话……对自发的思维模式来说,考证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与天性相反的精神取向。

人们天生就倾向于将“精确”与“准确”混为一谈……人们忘了。一个十分精确的信息往往是假的。

瑟诺博司认为必须要警惕的盲信在今日依然存在。对于官方权威的光环仍要予以抵制,更要永远不受精确数字的暗示,不受数据迷惑。“准确”与“精确”是不一样的,一个正确的近似值比虚假的小数更有价值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警惕新闻报道。

 

P76-77

的确,不管使用的资料和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在确定事实时重要的是历史学家将拿出来给人看的文本的可靠性,或者说真实性……在对研究者作评价时,我们非常看重一手研究、史料出处、参考书目,简而言之,非常看重任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学术注释(apparat critique)”的那些东西。历史学不能允许只说个大概,这是其伟大之处,抑或也是其枷锁。一个日期、一处注释,要么正确,要么错误。这与意见无关。要质疑一种历史解读,就必须另拿出一些事实、日期和注释。

【这段十分契合我此前的观点】


《历史学十二讲》摘抄、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