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翔】张三成了植物人,配偶和父母,谁能决定拔管?

2023-05-26 14:56 作者:知识课代表  | 我要投稿

视频总结+目录+详细笔记+补充参考

▁▁▁▁▁▁▁▁▁总结

1、如果配偶和父母对于撤销医疗救助态度不一致,应该听法院的。

2、在我国安乐死是不合法的。安乐死分为积极安乐死(使用药物协助病人无痛苦死亡)和消极安乐死(放弃维持治疗)

2、真实的人生并不总是充满欢歌笑语,很多时候人生之路也会坎坷苦楚,我们只能珍惜当下每一个欢快的瞬间,乐观以待神秘莫测的明天。

▁▁▁▁▁▁▁▁▁

目录

一、朗贝尔案

二、安乐死分类

三、法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的法律背景

四、如果配偶和父母对于撤销医疗救助态度不一致,应该听谁的?

五、朗贝尔妻子给他写的一封信

六、死亡权谁说了算?


一、朗贝尔案

1、起因

朗贝尔2008年出车祸后成为植物人。2013年他的妻子、侄子、大多数兄弟姐妹以及医疗团体要求停止给他治疗,但其父母却认为儿子只是“残疾”,要求维持其生命。

所以围绕着是否停止治疗,双方展开了漫长的诉讼。

2、经过

2014年法国的一法院呢第一次裁定为朗贝尔实施安乐死是符合法律的,但是在朗贝尔父母的争取下5天后另一个法院又宣布要继续为朗贝尔提供治疗,所以朗贝尔的妻子和医院就一同向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上诉

2019年4月24日,行政法院批准了医疗单位停止治疗朗贝尔的决定。朗贝尔父母继续向欧洲人权法院提起上诉。4月30日,欧洲人权法院驳回了朗贝尔父母对行政法院判决的上诉。5月10日,兰斯大学附属医院通知病人家属,决定于5月20日那一周停止人工维持生命。

当天朗贝尔的父母向欧洲人权法院提起诉讼,法国巴黎上诉法院20日下令恢复现年42岁男子樊尚·朗贝尔的生命维持系统

3、结果

最后这个案件到了最高法院,结果法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巴黎上诉法院的裁决。

法国最高法院6月28日裁决:可停止对植物人文森特·朗贝尔的生命供给,这场拉锯战不出意外的话将拉下帷幕。


二、安乐死分类


04:33


1、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是指医务人员应病人或家属请求,不再给予积极治疗,而仅仅给予减轻痛苦的适当维持治疗,任其自行死亡,故又称为:“听任死亡”。

2、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

是指鉴于病人治愈无望,痛苦难耐,应病人或家属的请求,医务人员采用药物或其他主动的手段促进病人生命的结束,让其安然死去。

朗贝尔案为消极安乐死


三、法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的法律背景


04:58


1、莱奥奈蒂法

法国于2005年通过了被称作“被动安乐死”的“莱奥奈蒂法”:该法案虽禁止医生为绝症病人注射致命药物,但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停止无望的治疗。2016年通过的“克莱埃-——利奥内蒂法”又对此进行了补充,允许医生在尊重病人和家属意见的情况下,为绝症晚期患者进行“深度而持久的镇静并结合镇痛措施,直到死亡”。同时对医生职责提出更严格要求,他们必须尊重病人事先表达出的不接受无休止抢救措施的意见。这两项内容都是自2005年起生效执行的相关法案中所没有的。根据这项提案,医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听从病人要求,使用镇痛药物,让病人进入深度的持续安眠状态,直至生命结束。


2、只提供水和营养液算治疗吗?

2016年2月2号法国新的公共卫生法典,同时明确认为人工供给这个水和营养它属于医疗,但另外法律还规定了患者事先的声明对医生具有约束力

如果在患病之前就明确表明自己不愿意接受没有意义的治疗,这个对医生是有约束力的。而且删除了这个时间的规定,因为以前的法律规定这个声明只有三年有效期。


四、如果配偶和父母对于撤销医疗救助态度不一致,应该听谁的?

1、《古代法》作者梅因的意见

文明的基本演进过程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血缘关系是一种身份关系,但婚姻关系呢则是一种契约关系,那如果梅英的观点是正确的啊,那婚姻关系就高于血缘关系

只是法律问题,有的时候也不能太过教条,因为人类事物确实是太复杂了

2、罗老师意见

①听配偶的✖️

②听父母的✖️

③听法院的✔️


五、朗贝尔妻子给他写的一封信

我的爱人:

我们结婚已经有7年了,当然我们相爱的时间要比这个更久一些。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你还在我身边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我们会被生活上的琐事折磨,可能我们的性格会让彼此都感觉疲惫不堪。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无论如何,爱都是存在在我们彼此之间的,当然也存在于我们女儿的身上,并且与日俱增。

就在我们试着建立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命运以一种撕心裂肺的方式夺走了我们现有的一切。先是你有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植物人),然后对我来说,就只剩下一个没有你的生活,就好像活在了无人之境,陪伴我的只有无尽的痛苦,这种生活就像是一片荒芜的大地,没有任何希望。

……

这是法国植物人朗贝尔(Vincent Lambert)的妻子在2014年写给丈夫的信。


六、死亡权谁说了算?

对于朗贝尔被判决停止生命维持系统一事,有关注生命团体代表德尔维勒表示,此例一开,将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朗贝尔不是濒死,没有生病,本人也没提出走的要求”,不该擅自决定终止他的生命。法国尊严死协会(ADMD)主席罗梅洛也表示,朗贝尔一案反反复复这么多年,证明相关法律太模煳了,为避免更多家庭悲剧,应尽快修法,并规定必要时家属做决定的顺序,例如在比利时,顺序是当事人的配偶、孩子,然后才是父母。

据悉,在“克莱埃—利奥内蒂法”框架下,有几起法国法院的相关案例判决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最近一起案列是对从2017年6月起陷入昏迷的14岁少女因斯。

近一年来,因斯都在重症监护室内依靠呼吸辅助机器维持生命。医生认为因斯的疾病“几乎不可能好转”,因此建议按照“克莱埃—利奥内蒂法”停止治疗,让患者自然死亡。在其父母反对的情况下,法国行政法院判决允许对其终止治疗。紧接着,孩子的父母向欧洲人权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仍采取原判。最终,医院于2018年6月关闭了因斯的生命维持系统开关。这是第一次由法国最高司法机关裁决允许一名处于植物人状态的孩子,在父母反对的情况下,采取被动安乐死的措施。

另一位被医院“判死刑”的孩子却迎来了完全不同的命运。2016年11月,1岁左右的女孩马拉瓦被检查出神经系统已遭到病毒严重且不可逆转的损伤,出于对未来治疗的悲观态度,院方建议马拉瓦的父母放弃治疗。

然而,女孩父母和院方因未能在是否继续治疗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告上法国马赛行政法院,但后者在数小时的激烈讨论后做出了坚持救治的决定。

争议一

法律概念模糊不清

按照法国法律中可以实行“镇静”被动安乐死的条件:患者预后极差,生存期很短,且没有任何治疗措施可减轻患者痛苦;患者决定放弃预后极差、生存期很短的绝症治疗,而且患者可能将面临无法忍受的痛苦。有专家认为,这其中存在很多模糊之处。

比如第一种情况下,“生存期很短”,但究竟是多久并没有具体规定。为了避开有关主动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克莱埃—利奥内蒂法”强调,“镇静”措施只能用于生命末期以缓解痛苦,但生命末期具体是死亡前多久?几小时?几天?还是几周?由于定义上的模糊,使得“克莱埃—利奥内蒂法”也承受着与“主动安乐死”相似的伦理压力。甚至两者本身的界限在实际操作中也很不清晰,甚至一些患者在无法进行主动安乐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通过申请“镇静”措施以走向死亡。

争议二

如何鉴定“放弃治疗”?

此外,如果患者表述“我想进行麻醉”、“我不想窒息死亡”或者“我不想停止这一切”而不是准确地说出“我想进行深度而持久的镇静”这句话,那又该如何判定?这将会对医生造成困挠,因为医生无法精准地知晓对患者采取的实际措施是否完全符合患者所表达的意愿。

法国国家临终关怀和姑息疗法中心于2018年11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对于这种无法挽回的“镇静”措施,许多临终关怀医疗团队都持保留意见。一部分人认为,这不是符合他们心中所秉持的陪伴患者走向生命尽头的方式。图卢兹大学医科教学和医疗中心的心理学临床医生贾碧丝认为“对死亡的要求通常都会让医疗团队无法接受”,为此该医疗中心对具体实施“克莱埃—利奥内蒂法”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辩论。

(来源:信息时报)


真实的人生并不总是充满欢歌笑语,很多时候人生之路也会坎坷苦楚,我们只能珍惜当下每一个欢快的瞬间,乐观以待神秘莫测的明天。

【罗翔】张三成了植物人,配偶和父母,谁能决定拔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