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雪国

2022-10-09 16:29 作者:归鸟不知春恨  | 我要投稿

看这本书之前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值在68%左右,有书友给出了了一星评分,这个世界还是各有各人的皎洁吧,审美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虚无主义嘛,它传达出来的思想,跟我们中国文学表达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就我各人来说,我还是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不过又有种有种“美则美矣,却不知其所然”的感觉

空灵,孤寂,洁净,哀伤,朦胧,用这几个词来形容此书给我的感觉。这本书故事内容很简单注重氛围感,叙事性不强,不像日本推理文学那样,跌宕起伏,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唯美主义的哀伤

小说的开头很简洁,一夜的火车,抵达到了片寂静的天地,穿梭,虚幻,星星点点,安静被冷寂吞噬,洁白被黑暗吞噬。

所用的字词都很轻,营造出了一种虚幻模糊的感觉,大雪,寂静,列车,提灯,穿梭黑夜,水蒸气,玻璃上女人的眼睛。轻轻吸气 轻轻吐出,好像生怕惊扰了什么一样。

小说很喜欢用镜子的意象来描述,有种虚幻又真实的意境。有时雾气朦胧,有时纯净透亮,但不管是何种美丽,透过镜子这个意象之后,好像更轻更虚幻了,也好像更美更真实了。

《雪国》被称为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作品,作者笔下讲述的故事简单的像一杯纯澈的清水,唯美悲情,凄美朦胧。既引人入胜又引人深思。作者笔下的雪国真是美丽如画,美的不带一丝杂质,让人从中感受到这种美感和主人公的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伴着翩翩飞舞的雪花触及了自然和生命本来的面貌。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和悲密不可分,读完“雪国”感受到小说没有主线和支线,出场人物也只有廖廖几个,很多评论也把川端康成的文字特点总结为“物哀美”,而整部小说也如白雪一般,将虚无、洁净和悲哀的美丽描写到极致,让人怦然心动而后惆怅不已。朦朦胧胧的情愫若隐若现,萦绕在脑海中飘来飘去却难以言表。

  书中最后作者用大段的笔墨描写银河,也许银河是隐喻的,冷冽孤寂又带着神奇的魅惑之感。映射出人生的虚无,最后一句“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好像银河坍塌了,岛村也终于从虚无中获得了解脱。

  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触诉说了生命的哀伤而且也终究无法逃脱宿命的凄迷与彷徨。让小说尽显“物哀”之美的气质,为我们展现了哀怨空灵的文学世界。

川端康成作品传达出的是一种美感,文笔也很细腻,余华早期的作品也深受他的影响,但是这种虚无,徒劳和无意义,不是中国文学精神。

中国文学的精髓大概就是,那怕活着生不如死,也要拼命热爱生活。所以日本文学这种虚无主义中国大部分人不认同,有的书友打分很低可以理解。

“银平感到,仿佛自己用胳膊肘捅穿了花铺那面湖水般的大窗玻璃,一湾结了冰的湖,涌上他的心头。那是母亲老家的湖。那湖边虽有城镇,母亲的故乡却是农村。”

所以,我在看日本文学又扯到中国文学去了,看到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也是受虚无主义的影响,很是惋惜,文学的尽头不该是牺牲,生活没有意义这是现实,所以我们才要活着寻找生命的意义啊

以前看文章老师说自己要做到知人论世,要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境和感情,然而我们自己的心境又何况不是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呢,读书看书的角度就像看待这个世界一样,有时候自己看到了世界的一角消极,便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消极的,不要因为自己片面的理解,否定整本书

“自己虽不觉得可笑,大伙都觉得可笑而笑了,你笑笑不也很好吗?”

“我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笑也未尝不可。但大家笑后,我不跟着笑也可以嘛。”

不愿附和别人,也不愿别人附和我。最是害怕,失了真实,我便不再是我了。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雪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